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541668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木塔导游词(精选3篇) 书目 第1篇应县木塔导游词范文 第2篇应县木塔导游词 第3篇xxxx年山西省导游现场考试口试景点讲解:应县木塔导游词 应县木塔导游词范文 应县木塔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行少的,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那么导游词应当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应县木塔导游词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应县木塔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日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应县木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应县木塔的概况。 应县木塔创建于950多年前的辽清宁二年,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

2、构建筑。这座巨塔,顶天立地,宏伟壮丽,玲珑剔透,近观给人的视觉印象特别高大。从外观上来看,木塔建在一个4米高的两层砖石塔基上,平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30.27米,共有五层六檐。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或大活下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如同多多盛开的硕大莲花。据专家统计,木塔共运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运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此外应县木塔还带有明显的道教特点:比如就现在的木塔方位图看,正好是一副先天八卦图的方位。 大家站在高大的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木塔下面,肯定会惊异于它为何屹立千年而不到,为何屹立千年而不蛀不朽,为何屹立

3、千年而无火无灾。 下面我将给大家揭开木塔神奇的面纱。 一高大的木塔建立之所以历经千年仍旧屹立在大地上,与其独特的结构方式亲密相关。 木塔的设计师没有采纳以往建塔的四方形结构,而是采纳了八角形框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 木塔的整体构架用木料,在结构上采纳了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将木塔平面分为内槽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平座供游人活动,整体构成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这就大大增加了木塔的稳固性。 另外木塔各层之间的链接又采纳了非常科学的叉柱造方法,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不仅削减了用料而且增加的稳固性。总之,科学的双套筒框架结构的刚性和卯榫斗拱结构的柔性,组成了完整而

4、坚实的建筑结构,有效提高了塔身抗弯抗剪和抗震的实力,从而造就了应县木塔超凡的稳固性。 二关于木塔不蛀不朽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四点: 木塔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上,没有我国南方那样的白蚁为害,所以众多的木构建筑就比较简单地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保存下来。 然后就是木塔的自然守护神麻燕的功劳了,麻燕每年夏天围围着木塔漫天飘舞把虫蛾都吃光了。 另外山西高原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对干燥非常有利于木材的干燥和防朽。 最终就当地人民不断修理和细心呵护了。才使这古塔庄重的矗立在黄土高原上。 三木塔无火无灾的缘由也非常简洁,为什么直插云霄的木塔不遭遇雷击呢?专家学者分析说,是那个八角攒尖式塔顶上所立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

5、雷针的作用。另外当地百姓的细心呵护也是少不了的。 应县木塔不仅具有超凡的建筑成就,而且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并且主要反映在名匾众多,彩塑壁画独特,佛牙舍利宝贵三个方面。 其中有反映木塔建立年头的“释迦塔”三字匾,赞美木塔雄伟的“天柱地轴”“峻极神工”四字匾还有宣扬佛教教义的“天宫高耸”四字匾,寓意木塔是人间绝无仅有的神圣建筑。另外应县木塔这座集建筑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之塔,珍藏着两枚佛牙舍利,更是广阔佛教信众瞻礼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圣塔。 好!应县木塔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积淀已经向大家简洁介绍完了,下面请大家自己观赏品尝这建筑奇观、文化名塔吧! 应县木塔导游词2 应县佛宫寺释迦

6、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足够,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致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艳丽,人物活灵活现。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

7、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致,与塔协调,更使木塔雄伟壮丽。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非常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纳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肯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备,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

8、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探讨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事实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非常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调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楚,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

9、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验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调艳丽,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

10、面对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心、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加佛像的庄重,是建筑结构与运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

11、是塔内发觉了一批极为宝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探讨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供应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原委留下多少颗佛牙,看法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 佛入灭后,原委留下多少颗佛牙?而各方争辩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12、? 研读过佛经的人都知道,有关佛牙的记载出自大般涅.盘经。而大般涅盘经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东晋法献所译大般涅盘经(三卷);其次个版本共有三个译本:第一个译本为北凉天竺三藏昙识译大般涅盘经(四十卷),其次个译本为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第三个译本为东晋平阳沙门法献译佛说大般泥盘经(六卷);第三个版本为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上下)。 应县木塔导游词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

13、塔,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足够,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致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艳丽,人物活灵活现。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

14、,制作精致,与塔协调,更使木塔雄伟壮丽。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非常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纳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肯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备,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探讨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事

15、实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非常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调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楚,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验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调艳丽,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