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537863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 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教材 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教材 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教材 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教材 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 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 高考总复习地理教师用书:第12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点击: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认识区域(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

2、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位置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土地条件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发达落后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重化工业基

3、地建筑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名师点拨要点)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的差别入手,同时注意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5)植被差异的形成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因素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

4、、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方法规律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

5、差异。 (2016严州模拟)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12题。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2下列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北方喜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

6、了腌制蔬菜的习俗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A BC D解析:1.D2.D第1题,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从河流水系形状来看,甲区域地形起伏较大,适于发展林业,乙区域地势相对平坦,且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合种植苹果等暖温带作物;牛羊奶酪和肉食为主食是牧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该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海洋等农业生产。第2题,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但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内,冬季气温较同纬度东部高一些。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

7、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读中、美两国部分地区略图,完成 34题。 甲 乙3比较甲、乙两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黑土层深厚B寒潮是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C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D冰川侵蚀是两地湖泊的主要成因4比较两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地形和自然资源B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因素C钢铁和畜产品加工是两市的传统工业部门D从20世纪70

8、年代开始,两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解析:3.B4.B第3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湖泊是洞庭湖,城市为武汉;乙图是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是密歇根湖,城市是芝加哥。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寒潮;两地均为平原地形,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不是黑土,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五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洞庭湖不是。第4题,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发展的共同区位因素;畜产品加工不是武汉的传统工业部门;武汉也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016上海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

9、域。据此回答57题。5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6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7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A BC D解析:5.B6.A7.D第5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

10、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6题,甲、乙、丙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第7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错误;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示意图(1)认识区域先了解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110E、120E、_穿过本区域。海陆位

11、置:东临A_、东海。区域范围:B_(山脉)以东,江南丘陵以北,秦岭淮河以南。(2)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人类活动平原地形优越:C_平原、江汉平原、D_平原、长江下游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季风气候显著:属_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热_。河湖众多,水源充足:长江支流有E_、赣江、F_。(3)探索变化关注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区。商品农业基地众多:a_平原(粮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粮棉)。工业基础雄厚:以_为中心的钢铁、汽车、轻纺工业基地;以_、株洲为中心的电子、机械工业基地;以_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水陆交通便利:_水

12、库的建成,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东部地区南北铁路干线有_线、_线、_线。答案:(1)30N黄海巫山(2)洞庭湖鄱阳湖亚热带同期汉江湘江(3)江汉武汉长沙上海三峡京沪京九京广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名师点拨要点)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例:区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早期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由大到小依次为一、三、二或一、二、三中期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

13、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由大到小依次为二、一、三或二、三、一晚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三、二、一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3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016西安模拟)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12题。1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 B政策C人才 D市场2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解析:1.C2.B第1题,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第2题,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2016重庆模拟)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