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9531980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1 笔记 第二编 秦汉文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应用: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平 实沉稳、引经据典;再变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 变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行文造 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秦汉散文和李斯理解:1.吕氏春秋简况。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 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 丽。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2. 吕氏春秋的文学特征。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说理时往往采用一

2、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 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 “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 “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3. 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李斯,楚国人。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 六国,为相。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 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4. 秦刻石文的特点。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文采不 足。应用谏逐客书

3、的主要特点。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 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 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 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 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1. 贾谊生平。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因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 议,遭老臣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文帝十二年卒。2. 晁错生平。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景帝

4、时官至御史大夫。因力主削藩,七国乱起 时,被腰斩。理解: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从刘邦称帝到汉景帝末年,是西汉王朝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王朝初建, 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暴政;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 人追思秦亡教训,为新朝的政权建设出谋划策。应用:1.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贾谊是西汉初期散文的重要作家。贾谊的忧患意识最为浓厚,他的文章指 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最重要的政论散文代表作有治安策(一名陈政事疏)、论积 贮疏、过秦论等。这些文章不仅思想内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写 作方面也有其突出的特点。一、其文章据实设论

5、,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从中可见出 贾谊文章的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二、紧凑严密,说理透辟,气盛而情浓。如论积贮书(文章紧凑严密, 说理透辟。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三、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过秦 论,(深刻分析秦亡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2.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晁错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载于汉书本传的上书言兵事(一称言兵事疏)、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或称守 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和载于汉书。食货志上的说文帝令民 入粟受爵(即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6、。如晁错政论散文代表作 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二、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辞藻谐 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叙述。3. 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针对现实,行文平实明白。 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董仲舒、刘向与与西汉中后期散文1. 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广川人,主要活动于景武时期。春秋公羊派大师,景帝博士。 武帝时先后出任江都王刘非、胶西王刘端的的国相,期间一度入狱被贬。晚年 居家著述,年老以寿终。2. 刘向生平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出身皇族。一生曾三度入狱

7、,仕途坎坷。刘向 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其散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 展。3. 桓宽盐铁论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采用对话体,诘 难辩驳,简洁犀利,文风质直平实,缺少汉初政论文的气势。理解:1.西汉中后期散文大势。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文风转向平 时沉稳,极少感情波澜,以董仲舒和刘向尤具代表性。另外,司马迁、杨恽等 人的个别散文作品或叙写个人情志和社会生活感受,或直论政事而不轻言经籍 灾异,与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主流不甚相同,更具文学价值。2. 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在汉世“为群儒首”,对

8、推尊儒术贡献甚大。主要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其文逻辑严密,环 环相扣,联类引证,雍容稳妥,已经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董 仲舒对阴阳灾异思想和文风的变化,对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3. 刘向战国策叙录的特点。文气盛壮,颇具纵横之风,情文俱佳。4.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抒写了他无辜而遭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愤懑,说明自己忍受耻辱以实 现著史理想的夙愿。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沉,感人至深。不仅悲愤更是清醒 而冷峻的。5. 杨惮报孙会宗书的特点。对自己的遭际忿忿不平,婉转而深沉的表达退隐的决心。情感浓郁,个性 鲜明。应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

9、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 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如“嗟来之食”,以简短 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 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 小影响。东汉散文理解:1.东汉散文大势。前期王充、桓谭等追求真实,力排虚妄。后期仲长统等清议时政,发愤指 弊,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有激情也颇具文采。2. 桓谭文章的特点。行文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也透露出文风趋向切直的消 息。3. 王符文章的特点。切中时弊,富于情感。4. 冯衍文章的特点。与妇弟任武达书虽是诉说家事,但足具真情实感

10、,表达方式铺叙排偶, 与当时往往据图谶以谈说的虚妄之文很不相同。应用:1.王充散文的特点。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 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 学政治的批判。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主张独创, 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如其自纪篇,句式谐偶,比喻迭出,语言生动流 畅。“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 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 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2. 仲长统散文的特点。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

11、激烈。仲长统的代表作昌言 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 用,充满变革思想。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昌言的文风较为质 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3. 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针对时俗,于阐明道理之中,蕴藏深沉的情感。文风朴实无华,辞不迫切 而深刻达意,没有汉末文章骈俪化的倾向。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司马迁及其史记应用:1.史记的撰写体例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 例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

12、,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 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 殊人物或集团。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心, 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 补充。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二千年的历史著述。历代史著, 体例或有些微变化,但总未超出司马迁的五种体例。2. 司马迁的生平际遇与史记的创作一、司马迁,字子长。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 重为太史。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 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

13、。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 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 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司马迁曾有目的地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 全国。这为史记的写作做了资料上的准备。三、司马迁的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为“圣人”情结, 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生存的命脉所在。四、司马迁继其父为太史令。初任时,司马迁便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 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前期工作。五、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 腐刑。这件事给司马迁的打击巨大。他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 愤著书”的决心。六、综上所述,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

14、、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 有内外不同的动因。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和他胸怀 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之 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 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应用:1.史记人物传记的剪裁和安排。史记人物传记以人物为核心,贯串事件。这就要求它既要保证历史事 件叙述的完整和真实,又要展示历史人物在事件中悲欢离合的命运和鲜明性格。 司马迁首先通过精湛的剪裁功夫来实现上述目的。例如李将军列传。2. 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文学表现功能史记人物传记选用安排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

15、中表 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 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互见法” 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经历完整,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展现了人物丰 富的人生经历和多侧面的性格,使事件和人物均有血有肉,完整活泼。3.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人物传记是史记的核心内容。史记之前的史著如左传、国 语、战国策,它们所记载的人物,往往是在政治、军事、外交或者名望 上显赫的人物,偶尔涉及个别小人物,但着墨不多。史记则除了帝王将相、 皇亲国戚、大臣贵族、官吏佞幸之外,也把学者、医生、农民、商人、隐士、 刺客、侠士,甚至倡优、卜者、方士、星相等各类人物,写入正史传记,共写 了四千多个人物,极大地拓展了史载人物的阶层和范围。正如梁启超说: “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中国历史研 究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史记采用了全新的体例。以往的史书以叙事(编年或国别)为记述手 段,史记则变为以人物活动为记述视角,以人物贯串事件,把人物描写和 事件叙述有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