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9521017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摘 要】根据教育部“ 16 号文”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按职业岗位需求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问题。原来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理论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已不适应。 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根据 16 号文件精神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情境教学;课程建设创新根据职业院校校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应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能力的要求。 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学校的

2、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针对性,是该课程教学改革所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双师型素质教师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不仅是学生理论学习的指导培养和引进者,还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引导者, 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做好动手实践实习实训工作。 通过职业教育教师形成的良好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校受教三年终生受益。 因此,要大力加强“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使教师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 同时又有丰富的实

3、践经验, 因此要鼓励青年教师到实验室、 实践基地或到工厂进行生产锻炼, 利用假期外出学习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聘请“双师型”教师来院兼课。通过以上举措,真正使“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实用化。同时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适应高职教学的教材建设目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大部分是按照普通专业的学科体系编写,由于高职教育的教材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写。因此,高职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教材要以培养职业性为依托, 把“专业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

4、。教材内容的编写选取要紧密联系本专业实际,注重实践,体现实用,讲究职业性,摒弃实用价值不高及偏难、偏深的理论内容,教材结构体系的设计要尽量淡化纯理论性知识, 增加各部分知识点相应的应用知识。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并使之与实际紧密结合, 在编排上还要反映出最新的科技成果。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各章节内容情景化,以实际教学情境为载体,融合本章节内容,力求做到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的创新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针对当前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的特点,电子技术基础 的课程内容应当和其他课程作整体来考虑。 对现有各门课程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知识点等教学要求进行综合分析, 对现有

5、课程进行适当整合,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体系及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教学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例如让学生了解特种放大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及 eda 技术等。,采用六步教学法,把课本内容情景化,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钻研。加强课程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也是教育部 16 号文件所要求的。依托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努力实现实验室、教室合一。课堂即实验实训室,车间就是课堂;学生、学徒合一,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 又是合格产品的生产者。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推进教育与生产劳

6、动相结合,坚持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要服务企业发展,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建立互信关系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推进高职院校实习与企业生产的一体化,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通过不断的实习训练,因此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确保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 ,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 使实验室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场所。通过实验室建设 , 使实验室成为开展生产试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的场所。 实验室生均面积及装备数量 , 要满足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实训的要求。使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中的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得

7、到提高。另外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赞助和参与共同筹建专业实验室。同时鼓励专任教师到实验室兼职。提高现有专职实验教师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考核方式的改革考试方式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式也要改革,把以理论为主的考试改革为以考核学生综合动手操作技能为主, 考核方式也应该从笔试为主改革为平时实际动手操作与笔试相结合。 如期末笔试占 30,实践操作占 50,平时占 20,强化平时实习实训环节的考核力度, 加大对学生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同时,为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当前的就业要求, 还应要求学生通过加强实习实训使学生拿到相应的技能等

8、级证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技能大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一是检测学生技能掌握程度, 二是引导学生把理论、 实验、设计、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引导。 在教学中减少验证型实验内容, 适当增加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型实验;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进行选题、设计、购件和制作,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设计应用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等。 在平时的授课中, 对一些与竞赛相关的设计题目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当中, 使学生在开始学习课程时就对竞赛有所了解;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选件和制作,最终做出实物,来形成一种学习氛围,

9、竞赛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把就业、教育、生源三方面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的就业出口带动招生入口。同时促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更加符合就业的需求, 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设计、调试、制作、分析及综合应用的能力。教学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宗旨, 全面考虑各个教学环节, 综合多层次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参考文献】1叶春生 . 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理论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2彭

10、介华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侯长城 . 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m.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4蔡惟铮 .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几个要素j.中国大学教学, 2006.5瞿曌,张跃勤 .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4.责任编辑:尹雪梅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 侍中、尚书、 长史、 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

12、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