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50460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ood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8期 论文题目: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范爱军刘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A Literature Review of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Fan Ai-j unLiu Qiang(Ec ono mic school of Shandong Uni versity, Jinan 250100)第一作者简介:范爱军(1955-)男,汉族,山东省海阳市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二级岗),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中国世界 经济学会常务理

2、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4.实体资本跨国流动对东道国行业工资趋同化的影响事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已在 关论文主要有:1. 中日韩进口贸易技术结构的测度与比较2. 中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与互补关系3. “十五”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的几个问题综述5. 论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6. 中韩两国出口制成品的技术结构比较分析7. 中国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增长收敛CSSCI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近期发表的相经济学家2010年第8期; 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管理世界2010.3期;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国际贸易2007年第3

3、期;经济学家2009年4期。第二作者简介:刘强(1972-)女,山东潍坊市人,畐燉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生作者信址: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办公室,范爱军收邮政编码:250100范爱军联系电话:13853183011 (手机),0531-88364625(0)0531-88363939 (H)电子信箱:fan *本文是范爱军主持的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国际技术扩散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 果。项目批准号:10YJA790044;本文得到山东大学“ 985工程”三期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资助。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国外研究综述摘要: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的结果,直接

4、影响着对经济研究中一些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回答。如何对国 际技术扩散进行准确度量,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解决的难题。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外学者在国际技术扩 散测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成果,发现由于技术扩散的无形性,测度只能使用相关回归等间接方法,因此在 选择测度方法时,必须明确模型的经济意义和理论基础。在实证方面,分析了投入、产出和技术效应三类 常用的国际技术扩散测度指标各自的优缺点,国际贸易、FDI及技术转让三种扩散渠道下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的方法和结论。最后,指出了这一研究领域中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关键词: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综述一、引言对国际技术扩散进行测度是研究国际技术扩散和技术进步等很多问题的起点

5、和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对经济研究中一些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如国家间收入能否趋同或以怎样的路径趋同?未 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在哪里?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对国际技术扩散的测度方法不同造成的(Acemoglud,2009)。如对于是否存在国际技术扩散,同样是利用测度国际技术扩散的著名的C-H模型进行的研究,对国外 R&D投入加权权重的处理方法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R.Falvey et.al,2002 ; Madhok & Osegowitsch ,2000)。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国与国之间经济能否趋同是以技术进步为条 件的,而国际技术扩散是技术进步的实现路径

6、之一,如果我们对国际技术扩散本身的测度就不准确,后续 研究的可信性就值得怀疑 (Jones,1995 ; Madson, 2008)。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恰恰有意无意的回避了这一问题,对于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的方法,大多是拿来即用,没讲为什么如此选择;对于测度所用的数据,大多是基于可得性而选,忽略了那些难以得到的数据可能对 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对国际技术扩散的测度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但对国际技术扩散进行准确的量化测度,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解决的一个难题。Griliches(1990)试图用专利统计数据来解决这一问题;Eaton & Kortum(1999)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国际

7、技术扩散的理论和测度问题,Keller ( 2004)在对于国际技术扩散的文献综述中也涉及到了此问题。本文通过梳理 国外相关文献,评析了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的方法,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对于实证结果,则从国际技 术扩散渠道的角度进行了归类分析,以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所指的国际技术扩散的测度,界定为对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的测度。二、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的方法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的实质是度量新技术能带来的经济增加值。由于其无形性,测度只能采用回归分析 等间接方法进行估计。Pakes & Griliches ( 1984)用研发投入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来间接度量技术扩散。Eaton & Kor

8、tum( 1999)将其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技术扩散测度的基本公式:Y=G(Q,X)或 y=g(QX) u其中,丫( y)代表生产率增长等内生变量;x代表研发投入等与技术创新及扩散相关的外生变量; ()是参数;u为误差项。函数G(g)是由经济理论推导出来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由技术扩散测度到国际技术扩散测度,关键是区分哪些是国内技术扩散,哪些是国际技术扩散。对此 主要有两类方法:相关因素测度法和一般均衡模型方法。1. 相关因素测度法Coe & Helpman( 1995)是相关因素测度模型的代表。在他们之后,众多的研究采用和完善了这一方法(Lichtenberg & Pottel

9、sberghe,1998 ; R.Falvey et.al, 2002; Yeaple, 2003)。(1)以国际技术扩散渠道为解释变量的相关测度*本文是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0YJA790044;本文得到“ 985工程”三期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资助。这种测度方法将国际技术扩散渠道(或扩散机制)考虑进来,以反映该渠道某方面特征的数据为权重 计算国际技术扩散的数值( Keller , 2004; Coe & Helpman, 1995)。公式为:DT =f(X, m ,FT)汕其中,DTO (domestic tech no logy outcome) 表示国内的技术变化,X

10、是控制变量向量,u为误差项,ft (foreig n tech no logy variable)为国外技术变量,M (the specificati on adds a specific cha nn el)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渠道特征值。这个模型由于其合理、简单和易于拓展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目前主流的测度国际技术扩散的方法。 但这种测度方法存在着内生性的问题。(2)以国外活动为解释变量的相关测度这种测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一些国外活动会引起国内的技术变化,将代表这些国外活动的变量(非 国外技术变量)与表示国内技术变化的变量进行回归,如果回归结果为正,就认为存在国际技术扩散(Keller ,200

11、4)。即: DTO =f (X,FA)知其中,FA (foreign activity)是某种外国活动。如Aitken & Harriso n ( 1999)用某行业外资企业雇用劳动力占全行业的比重作为fa的数据,DTO使用的是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这种测度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做更多的假设,不需要设定具体的模型形式,有众多的经济理论可为数 据选择提供依据,fa数据的选择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因而可根据数据的可得性进行选取,比较易于操作。 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可能存在着伪回归,比如测度结果里可能包括着时间趋势和经济周期的影响; 二是可能存在着遗漏变量和异质性的问题;三是存在内生性的问题,比如很难区分是

12、高生产率的企业更受 FDI青睐还是FDI导致了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这些问题,随着经济计量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解决 办法。如果考虑到存在经济周期的问题,可以通过包括时间固定效应的模型解决;序列的时间趋势问题可 以通过单位根检验或协整的方法避免。存在随时间变化的异质性的问题时可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差分模 型(Griliches & Hausman , 1986)。对于内生性,可以通过将数据分组(Keller , 2002 )、使用工具变量(Griffith et al.,2003; Keller & Yeaple , 2003)或差分的方法避免。2. 一般均衡测度法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的一般均衡模

13、型是由Eat on & Kortum( 1999)创建的。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考虑一国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和数量,如果知道一国向另一国技术扩散的速度,那么就可推导计算出其技术扩散 率,进而通过求稳态的世界全要素增长率来估算国际技术扩散情况。与相关回归模型所采取的简化形式不同,Eaton & Kortum ( 1999 )的模型无疑是开创性的,它考虑了几乎所有内生变量对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避免了相关回归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为国际技术扩散测 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这一方法的不足也是明显的,首先,它采用了非常多非常强的假设,而其中一部 分假设,无法得到验证(比如模型假设一国技术的质量是呈帕累托分布的

14、);其次,模型中的参数过多,在该模型中,待估计的参数竟有11个之多,很多参数无法直接估计,只能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这就使模型最后获得的结果不纯粹是“估计”的而是“模拟”的;第三,无法用实证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比较检验。总之,上述国际技术扩散测度的模型各有长短,到目前为止,相关因素模型是现在的主流应用模型, 一般均衡模型由于过于复杂而影响了其实用性和拓展性,但随着未来数据的完备和可得,将会得到更多的 应用。三、国际技术扩散测度所用指标和数据估计模型y=g(,X),实证中常使用三类指标。1.投入应用最多的反映技术投入的指标是R&D支出。显然,研发投入是产生新技术的重要条件,也是吸收新技术的条件。在国际

15、技术扩散的测度中,通常用劳动生产率(或TFP)与R&D支出作相关回归,如果回归系数是正的,就认为R&D支出对技术发展有促进作用,系数的大小反映了R&D支出对技术贡献的程度。用R&D支出来测度技术扩散的最大优势是数据的可得性。OECD!家自1965年起就有系统的 R&D支出数据,如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R&D数据也变得愈加完备和易得。但使用R&D来测度技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忽略了创新产生的随机性:相对R&D支出而言,创新产生的质和量是不确定的,而且,产生的时间会有滞后,滞后的期限也是不确定的。大部分的学者通过使用用永续盘存法估计的R&D的存量指标来解决创新产生滞后的问题,但由于使用折旧率的不同,而使各研究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同时, Lichte nberg ( 1993)指出,通常,私人 R&D的支出回报高于公共的 R&D支出,大部分的研究关注的是私 人的R&D支出,但对一国的技术进步而言,公共R&D支出的作用不应被忽略。除R&D支出外,实证中可见的投入指标还有科学家(或研究人员)数量、受教育年限和人数或专利引用数、专利申请成本等( Coe & Hofmaister ,2009)。2. 产出通常将申请专利的数量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反映技术进步。专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