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文档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9501469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课后答案文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1为什么说现今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找一找是否有不是信用货币的货币。答:(1)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替代金属货币,这一过程的萌芽早就存在于古老的信用工具之中;这一过程的不可逆转决定于商品经济覆盖整个经济生活,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则是在经历了几百年之后的20世纪。现代信用货币,其最早的典型形态是银行券。当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流通着的钞票都是银行券。关于银行券,由于银行券的发行权集中在中央银行,所以银行券的持有者就意味着握有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不论在法律形式上如何规定,人们总是把中央银行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在中

2、国特别是这样。所以,人们认定,持有钞票就是持有对国家的债权;在人们心目中要求国家对钞票负责。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有作为辅币的金属硬币。硬币已不是过去意义的金属货币,并不是以自己所含金属的价值流通。现在世界各国,硬币的发行通常统一于中央银行,也属于信用货币。伴随着银行券的流通,不以现钞形态存在的货币也出现了。在19世纪和更早的年代,人们曾广泛讨论商业票据和支票由于背书流通所发挥的货币功能。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人们则已明确认识到:银行活期存款,其本身就应视为货币。至于商业票据和支票,由于背书流通的现象逐渐减少,已不再讨论它们是否是货币的问题。银行活期存款,其根本特征是随时可据以签发支票用以购买

3、和支付,同时也有权从中提取钞票。活期存款的名称多种多样。我国在出现新式银行以后多年,习惯称之为支票存款。实际上,由于管理习惯,活期存款有种种名称。如我国机关单位在银行中的经费存款账户就是一种活期存款账户。此外,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由于金融创新,有些存款不叫活期存款但实际有活期存款的功能。如美国的NOW(可开出相当于支票的“转让支付命令”的账户)就是一例。这类账户上的金额,就其实际功能来说,无疑应同活期存款一样视为货币。定期存款和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多不能据以签发支票。直至进入20世纪,人们并没有统一的见解把它们明确地视为货币。但是,如果不把它们视为货币的存在形态,微观主体的货币持有量就是不

4、完整的。而且宏观调控的实践,也会使人认识到,如果不把它们视为货币供给而只考察钞票和活期存款,那就很难解释这两部分货币之间的相互转化。现实生活中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它们之间的界限也不断被打破。如储蓄,最初多是小额定期,后来不仅发展了活期储蓄,而且有了可以签发支票的储蓄。如大额存单是定期的,但在货币市场上可以买卖,已不完全是本来意义的定期存款。至于美国的ATS,更是一种可以自动地从定期存款账户向活期存款账户转移款项的制度。所有上述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除钞票和硬币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称之为“存款货币”。(2)今天的货币形态,与历史上几千年只是简单的几种形态统治流通的情况不同

5、,不仅极其多样,很难一一列举,而且变化迅速。但无论其形态如何多样,变化如何迅速,任何形态的货币,无一例外地都是信用货币。2在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之前,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发行自己的银行券,停止银行券发行后则保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不论是发钞票还是创造存款货币,银行是否自己就可以任意支用?这方面你曾存在过什么疑问,现在还有什么疑问?答:不论是发钞票还是创造存款货币,银行都不可以任意支用。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于流通中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在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之前,一般存款货币银行都可发行银行券。发行银行券的银行,需要保证随时可按面额随时兑付金币、银币。关于存款货币银行发行银行券的收

6、入支配问题,其关键是存款货币银行是否直接占有了发行收入。很显然这类行为是不存在的,钞票发行是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银行以自己负债的增加换取资产业务和收益的增加,而且最终存款货币银行是要为自己的负债行为偿还的。所以虽然理论上这部分收入是存款货币银行并归存款货币银行所有,但实际上银行并不能任意支用这部分的收入。3能否不去翻检教材、笔记,拟出一份说明整个金融体系创造货币的纲要?答:市场经济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创造系统。一是存款货币的创造层次,由存款货币银行的分散决策和它们的自我约束机制来实现;二是基础货币的创造层次,由中央银行的集中决策与宏观调控来实现。(1) 存款货币的创造

7、层次 存款货币的创造必须具备两个紧密联系的必要前提条件:其一,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其二,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第一个条件使存款货币银行可以从存款中拿出一部分提供贷款或持有证券,由“原始存款”创造出大量“派生存款”;第二个条件使应收应付差额都可以在各种银行间的同业往来帐户或在清算中心开立的账户结清,银行不必准备百分之百的资金以应对所创造的存款提取的需要。 在以上两个前提下,存款货币银行收到原始存款后,只需对其所吸收的存款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其余存款可以作为贷款发放出去,收到这一贷款的客户又可以把这一款项存入另一存款货币银行,另一存款货币银行留出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之

8、后又可以把其余款项作为贷款发放出去,以此类推,在原始存款一定的情况下,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增加,增加的这一部分即存款货币银行创造出的派生存款。(2)基础货币的创造层次 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对于创造信用货币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因而统称为基础货币。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是客户通过提兑其在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而形成的,而这又以存款货币银行先要从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提取现金为前提。已经存在于流通过程中的现金就是过去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上陆续提取现金而形成的。因此,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得到补充,以便使之既能

9、保证现金的不断提取,又能保证创造出经济生活所必需的越来越多的存款货币。要使准备存款总额增加,必须有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二是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债券,三是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3)由此看来,基础货币与存款货币银行的货币创造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基础货币及其量的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存款币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量。中央银行创造的基础货币是存款货币银行原始存款的来源,存款货币银行由于部分准备金制和银行清算系统的存在可以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派生存款,从而在基础

10、货币数量不变的前提下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数量增加,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4如果中央银行不规定法定准备金率,存款货币银行是否就可以无限制地创造货币了?答:存款货币的创造规模,受制于若干因素。存款货币的创造乘数为:K=其中,K为存款创造乘数;c为通货比號乍堤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是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是定期存款比率;e是超额准备金率。七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零的情况下,即r和r均为零,此时存款乘数还要受到通货存款比率c和超额准备金率e的影响。因为贷款:存款、货币支付并不一定都通过银行完成,所以会有一部分现金流出存款货币银行系统之外。同时,银行为了应付客户可能的提现要求,也要保留一部分准备

11、金。假设通货存款比率为零,银行也不保留任何准备金,同时金融体系高度有效,此时从理论上讲,货币的创造是无限的。但存款货币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受到货币需求的影响,即实体经济中对这部分货币是有需求的。否则,存款货币银行即使有创造货币的能力,也并不一定能创造出货币;强行支持无限制的货币制造,促成通货膨胀,则会受到客观经济过程的惩罚。综上所述,基于存款货币银行所受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即使在法定准备金率为零的情况下,存款货币银行对货币的创造也不是无穷的。5有以下两种可能的行为:(1)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2)该商业银行的客户用支票存入同等金额的款项。试比较这两种行为对基础货币数量的影响:是

12、相同还是不同?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如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的同时,在该银行存款的一位客户从其账户上提走了同等金额的现金,那么基础货币量与该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金额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如,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与其从公众购入同等金额的债券,这两种行为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答:(1)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用公式表达为:B=R+C,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可为流通服务的信用货币。(2)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

13、项必然同时伴随着基础货币同等数量的增加,而商业银行的客户用现金存入同等金额的款项不会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量,只是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构成结构,增加了银行的存款准备而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所以,这两者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同。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一笔款项的同时,在该银行存款的一位客户从其账户上提走了同等金额的现金,此时基础货币会增加,等于该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的款项数额;但该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金额并不会发生变化。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与其从公众购入同等金额的债券,这两者对于基础货币数量的影响是相同的,都相应的增加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但是二者对于基础货币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入债券

14、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而从公众手中购入债券则增加了流通中的现金。6银行体系为什么能够为经济生活提供它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货币?这种可能性的经济根据是什么?要求什么样的政治前提条件?答:(1)市场经济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创造系统。第一个层次在创造存款货币的存款货币银行。在这个层次上,众多的存款货币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面对着众多顾客随时随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货币需求。它们如何有区别地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取决于它们自己根据安全、流动、盈利的准则,衡量利弊得失所作的判断。这就是说,在这一层次上创造多少存款货币是由许许多多存款货币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无数的时点和地点上,通过自我约束

15、机制分散地决策的。正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分散决策,才有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需求,随时随地、机动灵活地供给货币;而存款货币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则使它们不能不认真地对客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评价和筛选,并从而事实上把住了货币供给是否真正符合客观需求的第一道关口。然而,存款货币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不是保证货币均衡的充分条件,或者更强调地说,单纯依靠这一机制来保证货币均衡是绝对不充分的。于是,要求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层次。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为银行体系补充了准备存款,使银行体系能够不断地进行货币创造,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这种可能性的经济根据是在正常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要求现金增加发行的基本原因是经济增长;那么,经

16、济增长必然也同时要求存款货币有足够的增长为不断扩大的流转服务。所以,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地得到补充,以便使之既能保证现金的不断提取,又能保证创造出经济生活所必需的越来越多的存款货币。(3)其政治前提是中央银行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准备存款。扩大资产业务并不以负债的增加为前提是中央银行特有的权力。在中央银行体制下,所有的存款货币银行,其资产业务的开展以负债业务的开展为前提是一般的原则。但对中央银行来说,则完全排除了这一原则的约束。中央银行在国内信用交易的范围内,没有类似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存款,也没有任何一个在它之上的机构可以保存它的存款;中央银行也不需要通货库存,通货就是它印制和铸造的。中央银行扩大了资产业务,立即或经过一些迂回途径,必然相应形成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存款;存款货币银行从准备存款提取正当营运所需要的通货,中央银行则随时给予保证。简言之,中央银行的任何资产业务均会有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