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50145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美文档 孙权劝学教案(XX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了解关于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东吴名将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

2、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卒,宋哲宗赵熙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司马光入京主政,为相8个月后于次年病逝。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历时19年完

3、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文中人物简介 1、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2、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

4、维持和好关系。 3.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四、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要求:找出生字词及不懂的词语句子,同学间合作解决。 附补充重点字词、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掌管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岂:难道。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但:只是。 3.肃遂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两人结为好友后才离开。遂:于是。 五

5、、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

6、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六、研讨与探究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七、拓展延伸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

8、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从“不学”到“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编者编入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谈谈。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