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500970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提纲(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阳光家教网 http:/ 高一生物学习资料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半径 140亿 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中心天体( 太阳 ):质量占 99.86% 地月系: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组成 地球 和月球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总星系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

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 波长范围: 0.40.75为可见光波段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常数: 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太阳活动 黑子出现于 光球 层 类型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层 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11 年)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 方向 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 周期 恒星日,

3、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15/时。地球表面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 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理意义 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 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

4、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 轨道: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 西 向 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为

5、1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a 2 3 b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66.5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 热 带、 北温 带、 南温 带、 北寒带、 南寒 带五带 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应点选填右图)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

6、。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 月 21日赤道向 北 B夏至6 月22 日北回归线向 南A秋分 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 D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 北 CA CBD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 地平面 的高度角地理意义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极昼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7、: 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横波(S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下降 ,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组

8、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 硅酸盐类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三 大 圈 层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固态 特征,主要由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组成。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结构: 外核 呈 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内核 呈 固态 态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

9、增加而 减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 圈 由 液态 水、 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海洋 水、 陆地 水、 大气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陆地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二章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单质 或 化合物 矿产: 有用矿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 天然气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石油、天然汞 固态 如 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

10、见的有 赤铁矿、磁铁矿 等。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等,其中,以 能源类 矿物和 宝石 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 组成。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花岗岩 ;喷出岩,如 流纹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 。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而形成。如 砾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 、 有化石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温度 、 压力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 结构 、 矿物成分 等发生变

11、化而形成。如花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页岩 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 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软流层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 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诞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逐渐地消失 。与之相伴的是 大地的沧桑 以及 地壳物质形态 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侵入作用和 喷出作用,岩浆 冷却凝固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

12、 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沉积岩存器岩浆岩变质岩岩浆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冷凝)(熔化)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使地表趋向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 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 (运动或静止)当中,(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张裂 (碰撞或张裂)形成 裂谷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 山脉、岛弧、海沟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