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名师教案2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9500218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名师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陋室铭》名师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陋室铭》名师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陋室铭》名师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陋室铭》名师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陋室铭》名师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名师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整版)陋室铭名师教案 2陋室铭名师教案核心素养: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文化传承与理解)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语言建构与运用)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 究文章的深层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4、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审美鉴赏与创造)5、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审美鉴赏与创造)6、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 洁的情操.(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

2、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本文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 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 ,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

3、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会贯通,把全篇 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 的整体把握效果。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1 / 6(完整版)陋室铭名师教案 2(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4)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5)理解文章的主旨 ,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6)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7)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了解文章主旨,学习

4、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 生高洁的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难点:(1)重点句子的翻译.(2)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古代的人总喜欢给自己的名字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漱芳斋、三味书屋、碎玉轩,本文诗人给自己的房子起了什么名字?(陋室)作者给他的陋室写了一片文章,我们一起来 看一看。(2)初读课文并结合注释进行翻译解释下列重点的词语2 / 6(完整版)陋室铭名师教案 2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名词

5、作动词,出名.灵:形容词作动词,有灵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尚。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金经: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 案牍:公事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用现代汉语解说下列语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

6、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谈笑的是博学的人 ,交往的人中没有粗鄙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一词多义3 / 6(完整版)陋室铭名师教案 2之: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惟吾德馨:名词用作动词,品德高尚。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

7、用法,使劳累。(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主旨。A、作者为自己的房子起名陋室,什么是陋室?(简陋的房子)B、为什么取名为陋室?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

8、,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 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 ,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 ,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 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C、在作者的眼中,他的房子“陋”还是“不陋”?(不陋何陋之有 ?)4 / 6(完整版)陋室铭名师教案 2D、他认为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E、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陋室的不陋?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

9、-雅致恬淡F、就好比开头两句: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 G、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类比,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 ,说明陋室不 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H、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结 ?引用孔子的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以此来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点明文章 主旨,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4)联系现实,以古推今。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 ?作者恪守“惟吾德馨”的情操,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

10、的人生品格 ,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课时作业:(1)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有仙则名( )无丝竹之乱耳(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2)翻译下列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 / 6(完整版)陋室铭名师教案 2_(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作者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任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4)作者自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然而孔子却说“不耻下问”.你赞同谁的观点?说 说理由。参考答案:(1)出名,有名;博学的人;弦乐器和管乐器;使劳累。(2)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是灵异的水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3)D。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主要主任品德高尚,甘居陋室 ,则陋室不陋。(4)赞同刘禹锡。理由:与知识渊博的人交往 ,能够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赞同孔子。理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有虚心地向不同层面的人学习,才能获得全面的 知识。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