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500108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文学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 干次才能讲完, 因此, 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 回。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 等作品中已大体 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登峰造极之作是 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 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2、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

2、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3 英雄传奇小说 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 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 但从横向看, 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 几乎涉及到各 个阶层的人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 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 构。4神魔(怪)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 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 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在明代后期

3、,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 思想主导下, 接受了古代神话、 六朝志怪、 唐代传奇、 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 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 吸取了道家仙话、 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5、世情小说 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 人今古奇观序 ),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金瓶梅常常被 看作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

4、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 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讽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6、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 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 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7三言二拍“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的合称。每集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约有三分之 一的作品是宋元旧篇, 三分之二是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 明代的作品

5、约有半数是直接反映现 实生活的, 半数是取材于历史或宗教传说故事。 这些作品基本上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衰落和 市民阶层逐渐兴起的时代特征。 艺术特点有: 一、从现实生活取材, 主题思想更为集中, 二、 继承话本传统,情节曲折动人,三、人物描写更为细致,人物性格更为丰满。“二拍”是指凌濛初所编著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合称“二拍”,共收作品七十八篇, 主要是凌濛初根据“古今来杂碎事”, 加工制作而成的。 “二拍”所反 映的社会内容和达到的思想高度同“三言”大致相同,但有更多的封建说教, 宿命论观点和 色情描写,在艺术上,“二拍”稍逊于“三言”。“三言”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卖油郎

6、独占花魁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拍”代表作有宣徽院隐仕女秋千会 司户千里遗言 破堪案大儒争闲气 ;8今古奇观:至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者,见“三言”与“二拍”共200种,“卷秩浩繁,观览难周”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 ),故从中选取 40 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 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9、传奇 “传奇”本为小说的一种体裁,以其情节多其奇特、神异,故名“传奇”。一般 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李娃传 南柯太守传等。因其内容多为后代说唱和 戏曲所取材,所以宋元时代说话、诸宫调、南戏、北杂剧,都亦称“传奇”。到了明代,则 以南曲演唱为主的长篇戏曲为“传奇”, 以区别

7、于杂剧。 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本 至上,吸收元杂剧某些优点起来的。明中叶以后,“传奇”盛极一时,在明代戏曲艺术中, 居于主要地位,代表作品有牡丹亭 宝剑记红梅记等。“传奇”的出现表明我国古 代戏曲在形式体制方面进一步臻于成熟和完美。 腔为主。明中叶三大传奇: 梁辰鱼浣纱记 、 王世贞鸣凤记李开先宝剑记 。传奇所用声腔,在明初中叶,主要是余姚、海盐、弋 阳、昆山四大声腔,在万历年间以后,则以昆山为主10昆山腔 明中叶以后,流行的传奇唱腔,主要有四大声腔,即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 昆山腔。明嘉靖间, 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以昆山腔为主,把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以及北曲声 腔溶于一炉,加以提炼,集

8、中了南北曲的优点,形成一种轻圆舒缓、轻柔婉转的新型声腔。 这种新的昆山腔(也称昆腔)遂流行南北,独霸剧坛,至今仍流传大江南北。11、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 、牡丹亭、南柯记 和邯郸记 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 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 故此得名; 或以其书斋名合称 “玉茗堂四梦” 。前两梦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两梦写士人仕途 生涯和宦海沉浮,一再劝诫仕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12、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 ,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

9、、色” ,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 格律束缚,违腔迕律;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 在其次。 “汤沈之争”仅只是创作观点的不同,并不能被视为带有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 有好与坏、 进步与落后、 正确与错误之分。 正是二者的补充、 融合, 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13台阁体: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由于他 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

10、流派,称台阁体。14茶陵派 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成员谢铎、张泰、陆代、邵宝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 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虽未尽除台阁遗风,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 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 刻画 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但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15前后七子:从明朝中期开始,诗歌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革新活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 包括康海、 王九思、边贡、王廷相、 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称“前七子”。 他们提出了“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口号, 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 力图恢复

11、文学 自身的独立地位。但由于他们的创作理论落后,缺乏创新,有泥古不化的倾向。至嘉靖、隆 庆时期,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 的文学群体, 称“后七子”。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复古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远。他们成员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 它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16、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 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

12、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17、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 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主张创新, 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 在诗歌的抒 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8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钟、谭均为湖北 竟陵人,因名竟陵派。竟陵派看重向古人学习,达到一种所谓“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追求一种幽深奇僻、 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竟陵

13、派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 定的积极作用。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 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 了极端。 但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19、小品文 指体制短小的散文,体裁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问 题都可适用。 风格轻灵隽永, 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向的某种变化。 大多描写文人士大 夫日常生活风貌, 真实细腻地表现他们新的生活情调, 形成了个人化、 生活化以及写实求真 的创作特征。 代表作有公安三袁、 张岱、 王思任等, 代表作有袁宏道

14、 晚游六桥待月记 张 岱的西湖七月半 。清代名词解释1、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 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 写诗只取 “兴会神到” , 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 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 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 从而加强诗歌消遣 娱乐功能。 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 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2、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偏重模 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 、“调响”。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

15、去表 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 、“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 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认为“诗不学古谓之野体”,但又只强调古人的声调、 音律和体式。在诗的内容和功能方面,强调“理性情、善伦物、惑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 侯”,要求诗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歌。3 肌理说: 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 “肌理说”。主张 “为学必以考证为准, 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 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4、性灵说: 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

16、“独抒性灵”的口号, 即是上承明公安派独抒性灵的诗歌主张, 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直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 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 求创新的特点, 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 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5阳羡派 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表 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的影响尤深。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注重反 映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阔,语言率直俊爽。他在唐宋之 后异军突起, 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 集结万树、 蒋景祈、 史唯园、 陈维崧等大批阳羡派词人, 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