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仁心 施仁术 献仁爱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9499102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仁心 施仁术 献仁爱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存仁心 施仁术 献仁爱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存仁心 施仁术 献仁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仁心 施仁术 献仁爱(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存仁心施仁术献仁爱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心得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爱之士”。仁爱道德是医学 的本质特征,追求有“术”是每个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目标。医者仁心,医 院是见证信仰、希望和爱的地方,在这块圣土上坚守一生的人们,内心充满了无 比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我们的职业精神之所在。最近,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叫心术,剧中挂在墙上的一块牌匾引起了我的 注意,匾上写着“仁心仁术仁爱”六个大字,这是全剧的点睛之笔,也引起了我 内心的共鸣。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心很容易变得浮躁浅薄,变得急功 近利,紧张的医患关系、复杂的医疗环境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很多的困惑和迷茫。 尽管如此,我

2、们从未怀疑过自己所做出的选择,从我们穿上白大褂进入医院的第 一天起,我们就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的奉献给这庄严的选 择。仁心、仁术、仁爱,这是我们医务人员内心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信念就像一 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在一生的行医之路上勇敢前行。以仁心温暖人心。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有仁心。我们曾经宣誓:把 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今天,这一原则被我们更加丰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则赋予了当代社会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内涵。如何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呢? “以 病人为中心”就是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解除病人生理 和精神的痛苦,让患者早日获得康复。仁心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不仅是

3、耐心和细 心,更是责任心和同情心。在我们病区,有这样一位主任,每天上班之前提前一 刻钟到病房,看望他的病人,询问病情,和病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当问他为什 么每天都要如此时,他说:“其实每天早到一刻钟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这一刻 钟却温暖了病人的心。”其实在很多时候,完成任务,坚守制度并不难,难的是 在这之外,我们还想再做点什么。有人把医生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 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有悲天悯人之 心,对待病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 精神支柱。成为第三重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追求的理想,也是具备仁心的最好体现。以仁术捍卫生

4、命。明代龚廷贤说过“病家求医,寄以生死”在医疗问题上, 病人虽然有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医院,寻找自己选择的医生,同意或拒绝某 种治疗,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医学知识不多,对某些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不 了解,对一些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不了解,对自身的病情变化以及它的后果不 很了解,而这些都可能导致病人及其家属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在一些急 重症情况下更不用说了,往往病人和家属都已根本没有了商量和选择的余地,甚 至病人已丧失了判断的能力。在这些情况下,病人就完全依赖于医生了,在他们 眼里,医生就是一群具备专业知识的天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健康所 系,生命相托,责任重大。如何才能不辜负病

5、人对我们的期盼与信任呢?我认为, 唯有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 病人解除病痛,才能承受生命之重托。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在临床工作中,我 们不仅要自身加强学习,总结经验,更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共同营造浓厚的学 习氛围,穷医道精髓,献仁术爱心。以仁爱赢得尊重。作为医务工作者,更要有一颗仁爱的心,懂得帮助他人, 懂得珍惜生命。医生的尊严并不来自于他的学历、地位、职称,医生的尊严来自 于患者的敬重,来自于精湛的技术和仁爱之心。如今“医患”二字,似乎成了问 题丛生、矛盾重重的代名词。医生与患者,本是一家亲,在疾病面前,是休戚相 关的生命共同体;在拯救生命的过程中,是携手并进的科学行动者。要建造融洽 的医患关系,需要互尊互信,需要相互理解,需要换位思考。医患关系的改善, 虽然离不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患者的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医生 做起,我们医务工作者只有从内心呼唤仁术的回归,尊重患者、体谅患者,以仁 爱之心对待患者,医患之间的难题才有望化解,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仁心仁术,行医之本。获术而不仁,则贪医足以误人命;仁而无术,则庸医 足以杀人人不晓。未来的路还很长,唯有存仁心、施仁术、献仁爱,将职业精神 内化于心,外塑于行,才能在从医之路上愈行愈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