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492741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形式。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中的意义;验。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3

2、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情绪的功能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病防治。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情绪状态的分类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1心境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2激情1交叉学科3应激2基础学科情感的分类3应用学科1道德感2理智感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3美感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情绪的维

3、度与两极性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病有关。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认识。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表情: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特征称为表情。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

4、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人格的特征1描述1独特性与共同性2序量化2社会性与生物性3间接定量3稳定性与可塑性4直接定量4整体性- 1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

5、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自我防御机制: 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 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内脏操作条件反射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 (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机体(动

6、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心理的社会学基础1环境与心理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化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行为: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

7、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认知的主要内容1认知心理学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 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法3调查法4心理测

8、验法及临床评定表- 2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 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1施测条件2主试者因素3受试者因素4信度、效度及常模信度 reliability :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效度 validity :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常模 norm :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1标准化原则2保密原则3客观性原则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 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

9、。第六章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定义根据过程模型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 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应激源(生活事件) :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定义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

10、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比较相近,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 是潜意识的;后者是应激理论的概念,主要是意识的和行为的。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应对的分类1. 从应对的指向性看问题关注的应对情绪关注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2.从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看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社会支持: 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有两种理论解释:1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

11、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2独立作用假说: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应激的心理反应1情绪性应激反应2认知性应激反应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减退等3行为性应激反应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GAS 三阶段)。这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和认知评价的概念免疫三条中介途径。但必须指出,这三条中介途径其实是一个所谓评价就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实践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整体,而且其中有关细节问题正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领域。危害情

12、况做出估计。(1)心理 - 神经中介机制(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2)心理 - 神经 - 内分泌中介机制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3)心理 - 神经 - 免疫机制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应对方式- 3 -医学心理学大纲掌握内容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 helplessness)与自怜物质滥用 (substance abuse)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共同的生理反应假说:生理反应躯体损害应激刺激脑内模块心理反应身心疾病薄弱部位假说:易感性基础躯体损伤应急刺激应激反应正常躯体身心疾病应激管理的切入点1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