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48483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知识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说1.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2.文章主题: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3.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

2、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s)一石(dn,古音为sh)。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4.译文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

3、,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5.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ng)马。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3、骈(pin)死于槽枥(col)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里。骈:两马并驾

4、。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千里:千里马。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倒装句,千里马者。之,无译,倒装句的标志。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6、一食(sh)或尽粟(s)一石(dn,古音为sh):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一食,一餐。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7、食(s):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9、是:这样,指示代词。10、能:才能。11、才美不外见:才能

5、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见,同“现”,显现。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14、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正确的方法。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19、其真无马邪(y):难道真

6、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0、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21、常:通常,平常。22、临:面对 6.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7.古今异义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

7、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今义:吃。 8.一词多义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执策而临之:马鞭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8、 喂养,动词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两马并驾称著称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见显现出来,“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驱使(执 )策打马的鞭子道方法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10.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

9、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11.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12.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

10、道 13.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14.问题回答: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第一段

11、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5、概括第二段内容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无能、无知、目光短浅。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9、概括第三段内容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

12、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3、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 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