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484361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笔记整理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第一节主要讲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分类、网络协议、技术,不用深究。第二节 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 发生变化,但“连接”始终是互联网的要义。因此,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 接”的演进。、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 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有4台计算机相连。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然能正 常工作

2、,即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用了 “分布式”结构,正是“分布式”的网 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这 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 控制的复杂化。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 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因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1974年,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提出了TCP (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和 IP (Internetprotocol)。在 TCP/IP提出 10年后的 1983年, T

3、CP/IP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所采纳。这意味着互联网 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TCP/IP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 的第一次飞跃。这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文顿瑟夫和罗伯 特卡恩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万维网: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在 1989 年提出的 WWW (world wide web 万维网,亦可称为 Web)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商用互联网存在较高技术门槛的现象,也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 媒介奠定了基础。这可以被看做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蒂姆伯纳斯-李让普通人也进

4、入了互联网世界,因而也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WWW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包 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化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 进行关联。WWW的普及,使得Web网站成为互联网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搜索引擎:随着 WWW 的发展,网络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为满足大众信息 检索需求的专业搜索技术而产生的。搜索引擎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网络蜘蛛 型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称分类目 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三、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下面可直接当名词解释,列序号是为

5、了方便记忆)1、Web2.0【与第三节三(二)联系】:概念:web2.0最早出现于1999年,代表人物是奥莱利。它是指允许用户广 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 写”,因此 Web2.0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人们对于 Web2.0的共识是,Web2.0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内容为中心;它是一种 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 设。特点:A、相比 Web1.0, 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B、web2.0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虽然 Web2.0也强调 内容的生产,但是,

6、内容生产的主体由专业网站扩展为用户,由专业组织的制 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扩展到“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个体生产内容的目的,也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 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影响:web2.0的应用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 器,同时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一方面,通过博客、SNS微博、微信等应用,个体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构建与延 伸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为个人的发展蓄积社会资源能量。另一方面,通 过Web2.0的应用,个人的声音可以扩散到社会空间,个人行为放大为社会性 行为,普通个体无须传统大

7、众传统媒介的中介,就可以在公共话语空间发出自 己的声音。2、自媒体(we media):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体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 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 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2003年,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里斯在发布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指出,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提供与分享 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特点: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评价:两位一端等新兴形式自媒体使得原来出于新闻制造边缘的受众成为新 闻信息传播的

8、中坚力量,传统媒体受到自媒体的挑战。受众成为新闻源,微内 容兴起,加剧了碎片化传播。但同时也存在可信度低、法律不规范、信息良莠 不齐等问题。3、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也有人称为 UCC ( User Created Content)。是指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提供给其他 用户。UGC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 web2.0概念兴起,它并不是一种具体 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 上传并重。那些由网民上传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的网站被通称为UGC网站。其中,美国的YouTube网站被认

9、为是 UGC网站的早期代表。这个网站于 2005年2 月创办,目的是方便网友们在网上分享视频。网站一直采用用户自制并上传视 频短片的模式,由此聚集了大量用户。4、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概念:公民新闻指公民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等向社会发布的新近发 生的信息。简单来说就是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最早的公民新闻可以追溯自1998年美国人德拉吉在其个人博客中对克林顿拉链门性丑闻的曝光出现的两大原因:A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主要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B受众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日趋高涨。评价:A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传者”和 受者之间的界限

10、变得更加模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B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 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C一定程度改变了舆论监督由新闻媒体承担 和完成的状况,人民对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更加有力。【注意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区别,有时可能会出简答题】公共新闻(public/civic journalism )公共新闻最早由纽约大学新闻系罗森教授提出,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不应 该仅仅只是报道新闻,还应该包括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 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公众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 径,告诉公众如何去应对社

11、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 题。公共新闻运动以1988年美国总统大选为契机,针对公众对政治与媒体的疏 离,报纸发行量长期下滑以及美国公共生活的衰退,美国新闻业进行的一系列 改革运动。公共新闻通过设置公众议题、报道中展现各方面意见特别是普通公众意见等 方式来实现加强与社会和公众联系,树立公众的公共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政治 和公共事务,以此来恢复和坚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心。这场运动对美国社会和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但在 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新闻理论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并产生 了广泛的国际影响。5、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概念:又称社交媒体,是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 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 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