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德的化身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39647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与德的化身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美与德的化身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美与德的化身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与德的化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与德的化身(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文物欣赏 作业题目:美与德的化身玉姓 名:班 级:学 号:2012年6月整理为word格式美与德的化身玉玉之简练,若劲爽之风;玉之典雅,似洁白之雪;玉之含蓄,像吉祥之云自古以来,玉,即为美与德的象征,完美地诠释了“仁义智勇洁”之五德。借着文物欣赏这门课的学习平台,我在课后初步了解了“玉”的文化,便深深地为之着迷。翻开浩瀚的典籍,众多精美的玉器映入眼帘,它们像颗颗繁星,把华夏文明点缀得如诗如画。尽管没有机会真正地见识过这些玉器,但仅凭短短的文字介绍和精彩的图片解释,我就已经对这美与德的化身心驰神往。三星他拉红山文化中的“C”字形玉龙深深令人心醉。这枚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大型玉龙,高2

2、6.5厘米,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使用一整块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细部运用平雕、浅浮雕手法表现;通体光滑圆润,龙体卷曲,刚劲有力,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部长鬣高扬飘逸,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显得极有生气。我想,身为“龙的传人”的我们,透过这件玉器便能想象得出史前中华民族“崇尚龙,信奉龙”的信仰,于是祖先们便将他们的崇拜付诸实际,通过玉龙这个载体来表现出来,给我们这些华夏子孙们烙上深深的印记。红山文化玉器是北方玉器的典型代表,它是来自草原的“神祗与精灵”。那么,玉在南方的良渚文化中便呈现出

3、另一派风景它俨然成为了艺术与宗教的象征。“玉”在良渚文化时期的生活中被放在了头等位置,它涵盖了部落的一切社会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良渚文化的许多玉器上,都刻有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比如,长29.4厘米,宽11.2厘米,厚1厘米的玉璜王上就刻有神人兽面的纹饰,透过这些纹饰,我们以小见大,可以大略的猜测出那时候人们的宗教信仰。神人兽面纹是由神人与兽面复合而成的。神人在兽面之上以两个双重圆圈表示一对眼睛,外圈两侧各有一条短线,表示眼角;中部以人字纹和左右对称的卷云纹组成鼻子,有挺直的鼻梁和宽阔的鼻翼;下部扁阔的圆圈中用阴云线刻出一条长横线和与之垂直交错的七条短竖线,表示张开的嘴巴中露出上下两排十六枚牙齿

4、。人脸的左右和上部是头上所戴高耸宽大的羽冠,羽冠由二十二组呈放射状的雨翎组成。神人之下的兽面,也是双重圆圈眼。连接眼面的是椭圆,上面刻满了平行的长弧线和短直线。连接眼睑之间的短桥装饰表示额部,额下有鼻梁和鼻翼组成的鼻子。鼻子下面有张开的阔嘴,嘴中的小三角表示牙齿,两侧外伸两对獠牙。神人面部之下是人的上肢,兽面之下是兽的前肢,人肢和兽肢上都有卷云纹、横竖短直线、弧纹等纹饰。尽管没能亲眼目睹这纹饰的风采,但是从文字描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崇拜和信仰的,人们把他们对宗教的信奉通过纹饰来表达,每一道线条都寓意深刻,我们不敢妄加猜测准确的含义,但是我们知道那是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其艺术内涵和

5、宗教意义博大精深。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整理为word格式”这更加说明玉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作仰身回首状,冠、喙如鸡,短翅长尾,尾羽分作两股交叉,翅上琢出阳线翎纹,姿态极为生动,看到这张玉凤的图片时,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因为这玉凤实为圆润绝伦。也许当年妇好佩此玉凤,在显示高贵之余,也取了吉祥如意之美意吧。战国时期的谷纹环也是寓意美好之玉器,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象征万物复苏和对丰收的盼望,贵族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要手持谷纹玉器,这足以见得谷纹玉诚然成了当时人们寄托风调雨顺的美好希冀之物。从古至今,自北到南,“玉”以其简练、典雅、含蓄之美象征了权利、财富、吉祥之德;从玉龙到玉凤,从神人兽面纹到谷纹,无不诠释了“玉”的艺术感与象征意,令人心旷神怡,赞不绝口!玉美与德的化身!参考资料:1、玉林漫步 方 云著 学林出版社; 2、华夏收藏网。附:文中提及的玉器图片1、三星他拉红山文化中的“C”字形玉龙 2、良渚文化的玉璜 3、妇好墓出土玉凤4、战国时期谷纹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