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939555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我心中的孔子(14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心中的孔子五中符春艳(整顿)(一)我心中的孔子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仍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国内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有关她的故事可太多太多!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一方面,我觉得她是一种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懂得孔子有诸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阐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由于孔子还是一种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2、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毕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第二,我觉得孔子是一种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毕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她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她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但是,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她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她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教师们!第三,我觉得孔子还是

3、一种很有战略思想的人。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种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觉得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行过程中却浮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但是,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居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得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由于她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晰,因此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背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

4、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她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二)我心中的孔子孔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千五百近年了,我们当中也许有人不识字,也许有人毕生都没有阅读过孔子的书,她的道德观念、人生抱负、处世措施,就不也许不或多或少的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她实在是影响了我们每一种人,她是我们全中国人的教师。孔子,名丘,字仲尼。她的降生可乐坏了她那六十六岁、头发花白的爸爸叔梁纥。但她并未能看着她长大,在孔子三岁时,她留下了孔丘与她的妈妈相依为命。为了糊口年少的孔子干过许多苦差:下地种田,放牧牛羊,给人看守粮草

5、,替人做办丧事的吹鼓手但这些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她塑导致一般劳力。由于它生长在一种并不一般的国度鲁国。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才吧!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一种能用礼乐祭祀祖先天地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沦为二等诸侯国,但在文化上仍保持着最多的周文化老式,以致到春秋晚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幼年的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对礼仪制度非常感爱好。她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常把玩具当祭祀品摆设起来,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多种礼仪动作。从十五岁起,孔子发奋读书,此后刻苦好学,纯熟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六艺,精通六经。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是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了。但在那个群雄逐鹿,争霸

6、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同步还应正名,在思想方面,她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这些中的某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权利。因此,孔子的才干始终没能发挥。直到她五十一岁那年,她凭借她的才识与胆魄,在夹谷之会中,使齐国企图借会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诡计破产。孔子初露锋芒,但它并未让孔子在政治上平步青云。鲁定公的没主见,贪图享乐,阳虎的叛乱掌权,终于让孔子明白,时不待己,若不趁年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干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呢。因而在她五十五岁那年,她领着她的一批学生踏上了十四年的环游列国的生涯。十四年中,孔子和她的学生东奔西颠,奔波劳碌,在陈国、蔡国断绝了粮

7、草,差点就饿死,有时又被形容为到处流窜的丧家犬,最后却一无所获。然而孔子却活得自在,她所到之国,必能听取那国的政事,就是凭借她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忍让来得到的。她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每个人,特别在她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学精神和快乐精神。这说到好学,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而孔子自身也做到了发奋忘食的境界。的确,孔子这毕生是勤奋好学的毕生。孔子曾向鲁国的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连学了十几天,师襄满意的说;“弹得不错。”让孔子另学一首新曲,孔子却摇头说,曲调虽然是掌握了,但技巧运用很不娴熟,又过了几日,孔子已弹得行云流水般动听,却

8、仍不满意,由于曲子的蕴含道理还没有领略,直到有一天,孔子体会到曲子的作者是谁,她是如何的一种人时,她才兴高采烈地觉得她学好了一首曲子。尚有我们孰知的成语韦编三绝,不也正是孔子勤奋好学的典故吗?孔子晚年读易,古时候的书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窜起来的,孔子反复读,易的牛皮绳竟断了好多次。尚有一次孔子听韶乐的演奏听得细致入微,如醉如痴,以至“三月不食肉味”如果我们觉得孔子是一种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发明快乐哲学的人。有一次,叶县的县尹对孔子的个性也较好奇,就问子路,说:“你们先生孔子,究竟是如何一种人呀?”哪知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只得回来告诉先生。孔子她说:“你为什么不

9、这样回答她呢:这个人呀!心中感到快乐时,就会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已经到了老境也浑然不觉。”尚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遇到一邻居,对她大喊大叫道:“伟大呀孔子!你仿佛什么都会,却没有同样可以让你成名。”孔子听了,戏谑地对弟子说道:“是啊,我会点什么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算了。”那神态既是自嘲也是玩笑。孔子对快乐的规定也极为简朴,她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因此,她对颜回的赞赏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快乐多么容易达到。因此当她的弟子曾哲说出自己的人生抱负是:“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气,穿着新缝的

10、单夹衣,约上五六个朋友和六七个童子,一起结队去沂水边,清洗面手,一路吟风披凉,直到舞雩台下,大声歌咏一番,然后再慢慢地回家。”曾哲的这番话还没有说完,孔子就大声地叹道:“你的抱负就是我的抱负呵。”从孔子的这个抱负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快乐而率真的生活。与其她文化中的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她的教导都是集中于平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她教你怎么做一种人,怎么培养自己的修养。她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与一般人无关的,她教你的东西,就像是祖父与孙女的对话。因此我心中的孔子真真切切的是个伟大的教师!(三)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种静静聆听人的内

11、心与漠漠观测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成果,不管从哪方面,她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一方面是她学识上的渊博,面对她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如何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慨。固然,孔子作为一位教师,她的智慧也体目前她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本来25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种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种学生她自身就不想学,

12、那么硬逼着她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种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她都要在殿外行一种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她那是周礼,目前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竭力履行周礼的“固执”的教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在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乎何时拜别,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世人只发现物质的落寞

13、,习惯性的忽视夫子背后的伟大,因此她们是“世人”。正如奥运会上奋斗的健儿,难道只有得奖牌的运动员努力了吗?不!那些追逐不到成功的人们,也在不断的追逐梦想,靠着乐观闯出只属于自己的将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种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种角度,是一种完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苦而具故意义的,它的价值体目前: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似,却无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子明白仁由心生,是握在自己的手中,夫子并非匹夫,而

14、是智勇兼备者。在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光辉,更重要的是她对于自己的思想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当社会抛弃她的时候,她没有选择自弃,也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大智,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当她站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有感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她懂得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懂得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做到了,她没有做到的后人也帮她做到了,虽然她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她。一种坚定的儒学圣人,一种关怀天下的人!她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她。这,就是我心目中的

15、孔子。(四)我心目中的孔子两千近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事浩茫。她毕生事业无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无情,可是青山仍旧,只是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从此,中国文化亦随着这滚滚东逝的流水流淌而来,直至目前,直至将来她就是孔子,中化文化的缔造者,华夏民族历史是最辉煌的人物。她如一杯美酒,虽历千年,却愈品愈醇;她就是那一轮明月,时间再久,仍然故我,愈亦清明,纵使有缺有圆,时而有乌云遮容有人称她为“圣人”,是对她的学识、品行的推崇;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源于她的治家、治国之道;有人说她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甚至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样的论断。目前,我们虽无从知其形,然亦可从论语察其行。是她,让我们对遥远的古世纪,那么一种洪荒时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使那个时代人与后裔乃至于我们沟通了。她手订的诗经,让我们能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三百零五首“诗”正是由于她,而由愚夫愚妇引车卖浆者流的歌吟一跃而成为六经之首,“子曰”与“诗云”并称。事实上,就是由于“子曰”,孔子的赞誉,诗经中的愚夫愚妇们的“云”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圣经。是她,要“兴灭国,断绝世”,毕生追寻,环游列国,颠颠簸簸,面对这一废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