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说课稿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390261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气也是生命之源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四课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本课是在前三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学情分析 空气与水、阳光一样,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由于空气看不见,它的污染容易被人忽视。学生对此认识不足,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舒适的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学千万不要把一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知道使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保护空气、防治空气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课是在过去学习水的单元和前面学习空气知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污染,进行环

2、境保护的教育。三、教学目标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能够用降尘的方法考查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做贡献。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做贡献。而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是难点。五、教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间接觉察到空气的污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六、教学过程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认识生命离不开空气。教材列举了四个例子说明人和动物离不开空气,并以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3、中,课文没有涉及生物需要空气的生理机制,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生活经验以及对空气成分的认识入手。课文首先通过亲身体验憋气活动,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空气是生命之源的重要含义,激起他们关注空气环境和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其余三幅图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既联系了已学的空气成分知识,又可以借此拓展学生的思路,列举出更多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第二,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课件通过出示冒出滚滚浓烟的烟囱和青山绿水的两幅空气环境对比图,指导学生联系所学的有关空气知识和生活的经历感受,认识什么是洁净的对人有益的空气,什么是空气的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的危害,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并启发学生从人类的活动的角度来

4、认识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第三,调查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这部分内容由两项活动组成:1、把涂有凡士林的镜子放在不同的地方,观察什么地方的灰尘最多,并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方的灰尘最多。造成某处灰尘多的原因要结合实际环境来考察,如车流量大、植被少、气候干燥、建筑地的灰尘等,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破坏植被、人类活动都会造成空气污染。2、考察自己居室的空气质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特别是追求生活的过分舒坦,常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可以向学生提供调查的两项基本内容。(1)家中那些地方要用到电、天然气、煤油、汽油等能源?这些能源从哪里来?消耗这些能源是否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2)家中使用

5、了哪些装饰材料?这些装饰材料是否会污染空气?第四,进一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出净化空气的措施,进行环保教育。净化空气和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措施很多,主要从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这三个方面来启发学生提出措施。要把植树造林保护绿色资源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被的重要意义。从绿色植被具有制造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污染四个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为自然添绿和保护绿色的意识。结合前面对耗能的考察,课文介绍了汽车尾气的危害,指导学生认识到用步行、骑车代替坐汽车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一种保护空气的实际行动。焚烧垃圾的例子,不但说明了其危害,还蕴涵着节约资源、废物利用、减少垃圾量以及要做到分类投放垃圾的环保教育。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已经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时让他们欣赏相关的课件 ,学生们就会知道这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更能激发他们后续研究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最后倡议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