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389728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效作业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效作业(三十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淄博高三诊断)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社会的剧烈变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

2、,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因此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排除。答案C2(2019哈尔滨市高三模拟)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学观点是()时期孔子遭遇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末年(李贽)反对“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晚清时期(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民国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改革开放以来“孔子热”(海外众多孔子学院的建立)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一切历史都是当

3、代史”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D“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命运”,这说明各个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进行不同的改造,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项正确;“历史就是一家之言”没有突出历史的时代性,排除A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C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法过于片面,且材料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排除D项。答案B3(2019枣庄高三期中)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

4、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解析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D项错误。答案B4(2019聊城高三统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创始人是()A孔子 B韩非子C老子 D墨子解析材料信息“天下之百姓,皆上同

5、于天子”说明墨家的“尚同”思想,该派创始人是墨子,故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故A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老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故C项错误。答案D5(2019濮阳高三统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解析诸子百家虽政见各异,但都在论证“治道”,即治理国家的方法,说明诸子学派都关心国家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答案A6(2019珠海高三统测)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

6、、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解析由题干中的“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国家需要什么言论,就说出什么言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做,这明显是讲求实际功利的做法,所以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故选D,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君民关系,故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儒家把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叫作克己复礼,但是题干中的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C项。答案D7(2019成都高三调研)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

7、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另一代表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他们主张()A忠孝为本 B勤俭节约C国富民贫 D藏富于民解析从题意可知,孟子认为使民众富足才是明君所为,荀子认为如果百姓贫困则国家就会很快灭亡,两者都是主张百姓富足,因此选择D项。答案D8(2019长沙高三质检)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

8、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解析“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9(2019西安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

9、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4分)(2)根据材料并结

10、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者法律思想的实践效果及启示。(14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可知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酷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二“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可知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第二小问,两者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从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等方面回答韩非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罗马法成为

11、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等方面回答西塞罗思想产生的背景。(2)关于效果,对于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主张、地位及对秦朝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方面分析;对于西塞罗,可从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回答即可。关于启示,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制定应体现公平和正义、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建设要符合国情等方面分析启示,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不同点: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酷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

12、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背景:韩非子: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西塞罗:罗马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2)效果: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维护了罗马的统治;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启示: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制定应体现公平和正义;在强调法治同时应强化道德建设,德治和法治是要互相补充;法律建设要和社会水平相符,要符合国情。-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