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蜀道难 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9372379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蜀道难 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蜀道难 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蜀道难 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蜀道难 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蜀道难 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蜀道难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5课 蜀道难 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第5课蜀道难1.了解诗人,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3.把握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品味李白作品中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和奔放的感情。1.反复诵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诗歌的主旨和寓意。2.探究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3.扩大阅读面,阅读一些诗歌鉴赏的资料,听一些经典的通俗歌曲,帮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2.让学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清全诗的思路,抓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线索性的主旨句。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自读自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的旧题。本篇作者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途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这首诗以乐府旧题写成,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

3、抓住各处山水的高危险峻特点来写,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而是重在描写。本诗通过描写,艺术地再现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都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呈现出了瑰伟的姿态和飞动的灵魂。1.“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豪放飘逸。2.英雄李白。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期许甚高,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4、。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却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的地方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据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诗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其诗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5、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将封建社会的丑恶鞭挞得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他“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他的创作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答:自我核对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之辞;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

6、道的来由。2.诗人一再感叹“蜀道难”,蜀道“难”在哪几个方面?答:自我核对山势高峻、地形险要、战祸惨烈。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3)朝避猛虎,磨牙吮血,。自我核对(1)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3)夕避长蛇杀人如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鱼凫()秦塞()石栈()扪参()抚膺()巉岩()悲号()萦绕()猿猱()喧豗()砯崖()崔嵬()噫吁嚱()自我核对fsizhnshnyngchnhoyngnohupngwix2.多义词(1)危(2)绝自我核对(1)高/危险/危弱(2)

7、跨过/人迹罕至的,偏远的/到了极点/很,非常3.词类活用(1)朝避猛虎()(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猿猱欲度愁攀援()(4)使人听此凋朱颜()自我核对(1)名词作状语,在早上。(2)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在下面。(3)为动用法,为发愁。(4)使动用法,使凋谢。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咨嗟:(2)巉岩:(3)喧豗:(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我核对(1)叹息。(2)高而险的山岩。(3)喧闹声。(4)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蜀道难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几句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在朗读时应

8、怎样处理?【思路点拨】注意这几句诗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与你交流】这几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另外,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的情不自已,也表达了强烈的感叹。“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本诗第2段写“号古木”的“悲鸟”和“啼夜月”的“子规

9、”有什么作用?【思路点拨】紧扣“悲”和“号”两字,结合“子规”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与你交流】第1段,诗人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而第2段则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3.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触目惊心,让人叹为观止。请找出一句诗句分析体会。【思路点拨】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分析表达效果。【与你交流】“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似乎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俯视之下,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

10、数的漩涡画面神奇,摄人心魄!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要分析句中的重点字词,而且不能离开作品本身。诗句的“重复出现”,一般都有其常规作用。【与你交流】用对比夸张手法极言蜀道之险和由秦入蜀之难,认为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5.诗的第2段对抒发诗人情感有什么作用?【思路点拨】分析第2段的内容,思考第2段抒发情感的方式。【与你交流】诗人在第1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2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诗人

11、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6.诗歌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反映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思路点拨】抓住“猛虎”“长蛇”这些关键词,再联系“安史之乱”的背景。【与你交流】在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一段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12、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要久居,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像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和现实的内涵。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7.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思路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来进行分析。【与你交流】(1)神话传说(运用典故):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2)虚写映衬(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越、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3)摹写神情、动作(细节描写):

13、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4)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羁旅之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5)想象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这样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描绘出了一幅幅雄山奇水的壮丽画卷。使人“聪明”的联想和想象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明”。“聪明”的意思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为什么读诗能让人增长智力,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呢?这与读诗常常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关。“联想”和“想象”都有一

14、个“想”字,“想”就是“构想”,想家了,眼前会出现家里的亲人、温馨的餐桌、啄食的小鸡这些都是“构想”。“联”是“联系”“关联”,“联想”就是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与之有关联的事物。比如,看到落花,林黛玉会想到人的生命消逝。由花想到人,这就是联想。“象”可以简单看成“形象”,花木鸟兽虫鱼等等都是“象”,“想象”就是构想出来的形象,如李白站在蜀道之上,构想了杜鹃悲啼的场景,这场景如果不是李白真实所见,那就属于李白的“想象”。如果说“联想”是由甲想到乙,那么“想象”就是本来什么也没有,只是情感被触发,凭空想起了乙。我们都具备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很多人在语文课本插图上涂鸦,比如让杜甫手扛机枪、挥刀切瓜、身骑白马、脚踏摩托被戏称为“杜甫很忙”。某些涂鸦固然有点对古人不尊敬,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涂鸦的人具备很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杜甫的这些动作行为,都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果。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翅膀,诗人借助它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创作诗歌如此,我们阅读诗歌也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出作品的诗情。能力是在运用中提高的,在阅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如果常常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如培根所说,通过读诗,使自己“聪明”起来。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