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试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370311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比较文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比较文学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比较文学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比较文学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填空题1、法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家是(布吕纳介2、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复兴的重要标志,钱钟书的比较文学巨著(管锥编 于1979年出版。3、整体的放送者可以是一国文学的整体,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还可以是一个文 学流派和(某种思潮)。4、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从法国比较文学家(卡雷)开始的。5、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观点,诗学发达的一共有三个大的地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还有一个就是今天欧洲的广大地区。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是不一定都能纳入某个母题。7、影响研究又可分为三个类型,即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这是把影响当作一个(输 送过程)来进行分类的。8、自发性质的比

2、较文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9、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亦是中国近代一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10、个别的放送者可以是一个作家,也可以是一个作家的(某部作品)。三、判断题1、比较文学既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也研究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对 )2、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在欧洲流传的过程十分复杂,要弄清这一过程需要收集大量的实证材料。(对)3、作家接受影响往往都是有意识的。(错4、“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外国人的形象的学问。(错5、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所谓“气”的概念,其含意很复杂,它有时候指人的主观才情,有时候指作品的风格,有时候指一种似

3、乎先天存在的神秘的本体。(对6、文学翻译中的“归化”现象,就是尽量地用译语国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将原作国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吞没”。(对7、作为美国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既要研究文学之内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也要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和知识对文学的影响。(对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形象保尔在中国家喻户晓,类似的情形属于内容放送的一种。(对9、在欧洲文学中,不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多借用圣经中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创作,而在中国则很少这样的情形。(对)10、“套话”和“一般表述”总是反映了外国和外国人的客观实际。(错四、名词解释1. “母题”所谓“母题”指的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它好比

4、是主题中的“基因”,能够从中生发 出许多主题。2. “缺类研究”缺类研究是文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它研究在其他民族、国家中有的一种或某几种文 学体裁为什么在有的民族、国家的文学中没有或缺乏,从而找出背后隐藏的原因。3. 世界文学所谓“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4. “信达雅”“信达雅”最早是严复提出来的一个翻译标准。所谓“信”即是要求翻译外国的作品要 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意。“达”是指要尽可能地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把外国原著的意思晓畅地表 达出来。“雅”是指翻译的语言不仅要能把原意传

5、达出来,而且要“美”。5. “亲缘关系”比较文学中的亲缘关系是指在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之间,它们的文学有过交往,并且对 它们的文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6. 阐释学阐释学是中西比较诗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 论进行阐释。7. “套话”“套话”是形象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习用的称呼来指代 外国或外国人。这种称呼往往表示了人们对外国的一般看法。8.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就存 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9. 节译节译就是翻译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在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时加以

6、删削。这种删削往往体 现了译语国与原作国之间在审美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五、简答题1、为什么读者对译作的接受比对本国文学的接受具有更大的“叛逆性”?答: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往往受到其主观的意向或者说其“期待视野”的影响,而其 主观的意向和期待视野又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读者在接受译作 时,由于其主观意向和期待视野与原作产生更大的差异,因此,他接受译作会比接受本民族 的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叛逆”。2、对外国的想象本身虽然往往荒诞不经,但为什么对形象学研究来说,它仍然是很有 意义的?答:这是因为形象学的研究并不关心一国民众的想象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外国的实际, 而是主要研

7、究在一国民众对外国的想象中所反映出来的他们的文化、心理、愿望等。因此, 有些对外国的想象虽然荒诞不经,但它们仍然揭示了民众的心理和文化习俗、愿望等,所以 它们仍然是很有意义的。3、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有哪两个主要研究领域?答: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一是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一是中国现 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关系的研究。4、誉舆学与渊源学有什么区别?答:影响研究中的誉舆学(流传学)是从影响的放送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它主要研 究放送者是谁、放送内容是什么?以及接受国对它们的反映。而渊源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进 行研究的,主要研究接受者接受了国外文学的哪些因素,对他的创作、作品产生了什么实际 影

8、响。5、什么是誉舆学中的“框范影响” ?答:誉舆学中的框范影响是指外国文学作品中一种整体的环境描写方法和整体的环境氛 围对接受者的影响。在这方面,愈是奇异的环境对接受者的影响就愈大。6、什么是“文体化”仿效?所谓“文体化”仿效,指的是渊源学中作家接受外来影响的这样一种情形:即作家仿效 他喜爱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情调来进行创作。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他接受的外国作 品的整体风貌和情调,但不能具体判断他模仿了谁。7、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答:所谓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或范围必须是超越一个民 族、国家的几个或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关系。另外,学科的跨越也包括在“跨越性

9、” 之内。所谓学科“跨越”指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8、为什么“母题“具有很强的滋生主题的能力?母题之所以具有很强的主题滋生力,是因为母题反映的都是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基本 人性。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我们的人性也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 改变。改变的往往只是形式,而本质则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通常说,母题是主题中的基 因,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就是说它是最基本的、最恒定的主题因素。从这些基本因素出发, 往往能产生很多的互有差异的主题。六、分析题1、运用文学的“四要素”的理论,分析下面曹丕的典论论文的一段话中“气” 的含意。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

10、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在上面曹丕的一段话中,在好几处运用了“气”这个概念,根据文学的“四要素”的理 论,这些有关“气”的概念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第一处的“气”中,“气”是针对作品而 言的,它指的是作品的一种整体的风格、气韵。而在第二处中,“气”指的则是作家的一种 创作个性或者说作家的某种气质。而在“引气不齐”中,“引气”指的是作家运用这种天然 的创作个性和才气的能力。它与第二处的“气”相近,但仍然有细微的差别。2、运用“文类学”的理论,分析中西悲剧的主要区别。中西悲剧由于受到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差异。这 些差

11、异主要表现在:一,表现在悲剧的结局上。西方悲剧为了唤起一种崇高感,给人以心灵 的震撼,悲剧的结局往往是以主人公的毁灭而告终;而中国的悲剧为了给人以心灵的安慰, 则往往将悲剧的结局处理为“大团圆”式的结局。第二,表现在悲剧人物的处理上。西方悲 剧的人物往往十分丰满,他们既有着美德、又有着个性与过失、还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而 中国悲剧的人物则相对显得单调,他们往往缺少个性和内心冲突,悲剧的产生往往只是由于 善恶冲突的结果。第三,表现在悲剧的内心上。西方悲剧类型十分丰富,有命运悲剧、性格 悲剧、伦理悲剧等。而中国的悲剧则差不多都可以纳入伦理悲剧的范畴中。3、请分析蕾米亚和白蛇传在母题、主题、情节、人

12、物几方面的相似和差异及 其原因。首先我们来看母题的相似,这两个故事的母题都是写一种奇异的爱情(人兽、人妖、人 狐、人蛇等等都属于这一母题)。另外,它们的主题都表现了青年男女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以 及社会传统道德对这种爱情的扼杀。在情节、人物上,它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和蛇 化成的女子邂逅相爱,都是在相爱后被社会传统道德的化身发现而遭到扼杀。当然,它们之 间也有一些差异,例如在中国故事中,有青蛇这一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红 娘”形象的变种和化身,极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另外,在中国,尽管白娘子被压在雷峰塔 下,但最后还有一个虚幻的美好的结局(即所谓“白状元祭塔”和天帝惩罚法海和尚等), 但在西方确实一个地道的悲剧结局。这表明了中西对于悲剧的不同态度。另外,人物也有不 同,除了上面提到的“青蛇”以外,在中国充当道德化身的是“和尚”,而在西方则是“哲 学家”,在中国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生”,而在西方则是一个哲学家的弟子。 这种人物安排的不同,结局的不同,表现了中西对于人生的理想、对于社会的认识,以及审 美心理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