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小红花”的魅力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36734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感于“小红花”的魅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感于“小红花”的魅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感于“小红花”的魅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感于“小红花”的魅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感于“小红花”的魅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感于“小红花”的魅力一天,在和一位家长电话沟通时,这位家长说:“这两天孩子一直跟我闹,说我在学校表现好了老师就奖励我小红花,你也得奖励我小红花,不然你让我干啥,我就是不干!唉!现在的孩子呀”听了家长的这番话,听着家长无奈的叹息,作为教师的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现在的教育怎么了?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些课堂画面:(1)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有小红花的贴纸,问:这是什么呀?生:小红花。师:想不想要?生:想!师: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就奖给你!(2)“你答对了!奖你一朵小红花。”“你也答得不错,也奖你一朵小红花。”“你坐得真端正,奖你一朵小红花。”“你的发言很响亮,也奖你一朵小红花”皆大欢喜中,老

2、师忙碌地在几十张小脸上贴上了小红花。“奖励”之下,学生“动”起来了;“奖励”之下,课堂“活”起来了。乍看起来,“奖励”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然而,我们是否看到了这样一个现实:孩子的学习变味了外在奖励成了孩子关注的焦点,成了孩子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成为一种直接追求“功利”的行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不可否认,外在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对于低年级学生有时也是需要的。但是长此以往,一旦失去了这些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的学习会是什么样呢?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老伯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很多小孩都喜欢到那儿

3、玩,嬉闹声常吵得爱静的老伯不得安宁。老伯阻止了几次却一点儿也不奏效,孩子们依旧天天来。有一天,老伯把正在游戏玩耍的孩子们叫了过来:“谢谢你们常常来陪伴我,奖给你们每人一元钱买点好吃的。”第二天,老伯奖给了这些孩子每人五角钱。第三天,老伯奖给了这些孩子每人一角钱后来老伯就不再奖励了,小孩竟也来得越来越少,不久就一个也不来了。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一开始孩子们是为了玩耍喜欢这片空地,后来更具吸引力的刺激金钱,给了他们喜欢空地的更大的理由,到后来他们来这儿纯粹以获得奖赏为目的了。奖赏慢慢少了,到最后没有了,他们自然也失去了来这儿的理由。这就是心理学上“过度理由效应”现象。毋庸置疑,这位老者是睿智的。

4、可处在教育一线的我们,经常以外在的奖励来诱导孩子努力学习,是否也会造成“过度理由效应”,而使孩子渐渐丧失那种与生俱来的对于学习的热爱?教育的过度功利让孩子患上了“表扬依赖症”,做什么事情总想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赞扬和奖励,靠别人的表扬奖励来主导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一旦失去了这些外在激励就好像失去了学习的理由。一个人持续一生的学习应该依靠内在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孩子从内心生长出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应该更多地从教师由身的教学魅力来激发,更多地由获取知识的快乐来激发,应该在不断地努力和成功之中得到生长。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它是精神上的沐泽,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但愿所有的教师能让所有的孩子在文化的天空中仰望知识的星辰,不是出于外物的诱惑,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