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9364992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5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 目的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提升我国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整体安全水平,切实保护广大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规范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活动,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特制定本规范。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采用系统化的思想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标准由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及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评价标准组成。2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3 术语 3.1

2、化学品是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包括天然的或者人造的。3.2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3.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是指依法设立且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经营、废弃处置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3.4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在可容忍的全过程。3.5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

3、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3.6安全标准化是指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企业具有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3.7关键装置是指陆上、海(水)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设施;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易腐蚀、高温、高压、真空、深冷、临氢、烃氧化等条件下进行工艺操作的生产装置。3.8重点部位是指 :(1)相对集中的油、气生产与处理装置区;(2)制造、储存、运输和销售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场所,以及可能形成爆炸、火灾场所的罐区、装卸台(站)、

4、码头、油库、仓库等;(3)对关键装置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的公用工程系统等;(4)运送危险品的专业运输车(船)队等。3.9 资源是指实施安全标准化所需的人力、财力、设施、技术和方法等。3.10 相关方关注企业安全行为或受其安全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4 管理要素本规范由十个一级要素(见表一)组成。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自主管理、政府部门监督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持续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表一一 级 要 素二 级 要 素4.1 领导与责任4.1.1 领导4.1.2 方针目标4.1.3 机构设置4.1.4职责4.1.5安全生产投入4.2 风险分析

5、4.2.1范围与评价方法4.2.2风险评价4.2.3 控制措施4.2.4风险控制4.2.5风险信息更新4.2.6重大危险源4.3 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4.3.1 法律法规4.3.2 符合性评价4.3.3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4.3.4 安全操作规程4.3.5 管理制度修订4.4 培训教育4.4.1 管理人员培训教育4.4.2 从业人员培训教育4.4.3 新从业人员培训教育4.4.4 其他人员培训教育4.4.5 日常安全教育4.4.6 培训教育管理4.5 生产设施完整性4.5.1 生产设施建设4.5.2 生产设施管理4.5.3 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4.5.4 检维修4.5.5 拆除和报废4.6 作业安全

6、4.6.1 作业证4.6.2警示标志4.6.3 直接作业环节4.6.4分包商4.6.5变更4.7 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4.7.1化学品档案4.7.2 鉴别与分类4.7.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4.7.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4.7.5危险化学品登记4.7.6危害告知4.8 职业卫生4.8.1前期预防4.8.2 防护与管理4.8.3 个体防护用品4.8.4 职业健康检查4.8.5作业场所管理4.9 事故与应急4.9.1事故报告4.9.2抢险与救护4.9.3事故调查和处理4.9.4应急指挥系统4.9.5应急救援器材4.9.6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4.10 检查与绩效考核4.10.1安全检查要

7、求4.10.2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4.10.3隐患整改4.10.4绩效考核4.1 领导与责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主要负责人应明确安全承诺,制定文件化的安全方针和目标,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安全职责,为本单位安全生产提供资源保障。4.1.1 领导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和基层安全生产责任制,作出明确的、公开的、文件化的安全承诺,并确保安全承诺转变为必需的资源支持。企业应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原则,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各

8、级管理人员应带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员工负有履行正确的安全生产义务。4.1.2 方针目标企业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主要负责人应依据国家法规,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方针和目标,形成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方针和目标应满足:(1)形成文件,并得到本单位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2)符合或严于相关法规的要求;(3)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性质和规模相适应;(4)与企业的其他方针和目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5)公众易于获得;(6)目标与方针相符。如可行,目标应予以量化。企业应根据实际,签订各级组织的安全目标责任书,确定年度安全工作目标,并予以考核。各级组织应制定安全工作规

9、划或计划,以保证安全方针和目标的有效完成。4.1.3 机构设置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或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并满足:(1)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2)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4.1.4职责企业应对以下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1)企业法人;(2)经理(厂长、总裁等)、副经理(副厂长、副总裁等);(3)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机械师、总动力师及各副总;(4)各级管理人员;(5

10、)各级专(兼)职安全员、安全工程师及技术人员;(6)从业人员。企业应对以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能部门明确安全职责:(1)安委会或领导小组;(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3)机械、动力、设备部门;(4)生产、技术、计划、调度、质量、计量部门;(5)消防、保卫部门;(6)职业卫生、环保部门;(7)供销、运输部门;(8)基建(工程)部门;(9)劳动人事、教育部门;(10)财务部门;(11)工会部门;(12)科研、设计、规划部门;(13)行政、后勤部门;(14)其他有关部门。企业应对各生产基层单位明确安全职责。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安全生产责任制

11、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4.1.5安全生产投入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确定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建立安全费用台帐。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后果负责。依法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包括:(1)安全培训教育所需费用;(2)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及保健品的经费;(3)安全设施,如:安全连锁、报警装置、安全通讯设施、防触电设施、防噪声和粉尘设施、防灼伤冲淋设施、员工洗浴和休息设施、应急救援等设施的投入和维护保养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的资金投入;(4)保证重大隐患治理所需费

12、用;(5)安全风险抵押金;(6)安全检查工作所需费用;(7)保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其他有关经费投入;(8)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所需的费用。(9)为从业人员缴纳的保险费用。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4.2 风险分析企业应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不间断的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和隐患,确定重大风险及产生的后果,科学地评价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避免事故的发生。企业的主管领导应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或指导书。企业的各级

13、管理者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明了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4.2.1范围与评价方法企业应根据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

14、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企业在制定评价准则时,应依据:(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合同规定;(5)企业的安全方针和目标。4.2.2风险评价企业应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适时进行风险评价。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人、财产和环境三个方面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火灾和爆炸;(2)冲击和撞击;(3)中毒、窒息和触电;(4)暴露于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的环境;(5)人机工程因素;(6)设备的腐蚀

15、、缺陷;(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8)装置、罐区、设备的布局;(9)工艺控制等。企业应记录重大风险,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3)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4.2.3 控制措施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企业选择的控制措施应包括:(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3)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