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332874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课堂内外的施蛰存沈鹤龄施蛰存先生谢世已好几年了。 一九四六年, 他首次来给我们上国文课时, 已是文名显赫。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个戴黑边眼镜的中年学者,而嗓子十分低沉,那时俗称“雌鸡喉咙”。他讲课的特点是重训诂而轻阐述,可以为一词一句甚至一个字的出典与释义花不少工夫。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讲王昌龄的七绝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寥寥四句,就明月与古城何以分别冠以秦时与汉时讲了很多,再是龙城在何处飞将是何人,以及人、地关系等,最后是阴山在何处及其重要的地域历史意义,引经据典,毫不马虎。这使学生

2、们觉得沉闷乏味,而最想听他抒发的怀古爱国的议论,他却从略了。只因我对古典文学兴趣特浓,不怕沉闷,坚持听和记,积累时日,终于得益匪浅。 由此可以了解, 施师是老老实实稽古钩沉的严谨学者, 而不是轻视基本功只善于煽情的教师。新中国成立前夕,教授的生活都很清苦,施师家庭负担重,当然更苦。老师们往往趁讲课的机会,插进大量牢骚,如课文内容正合教师境遇,那就更会借题大加发挥。一次,施师讲韩愈名文进学解 。读过此文的人皆知其内容,韩愈教诲诸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岂知有学生当

3、场驳先生: “先生欺余哉! ” 像先生那样钻研学问之勤,排斥异端之劳,治史之谨严,为文之闳肆,做人之方正,怎会弄到动辄得咎,官位遭黜,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呢?如是别的教师,教到此处,定会触境生悲,愤世嫉俗。施师却不然,仍像平素一样埋首于一词一句之训诂而不加阐述。此文词句艰深之处特多,施师为训诂所花工夫恰恰比其他课文更多,更无时间联系现实。我年老后阅历丰富了,重读此文,感慨良深。曾问耄耋之年的施师:“你那时教此文何以能心定神闲,毫无牢骚?”他说: “你们当时阅历单纯,向你们发牢骚你们绝无体会;如今你们阅历多了,温故而知新,岂非感慨自来了吗?”原来,他相信人的生活,须各人自去体验,他不

4、愿意强加或灌输。施师布置作文,往往命题宽泛,有时无命题,要我们自己命题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熟悉的。 ”他从不讲什么作文诀窍、行文程式、句法语法等,他只要我们多读范文,课余可选读“闲书” 。他说好的古文是百读不厌的,白话文也如此,他品评“五四”后白话文佳作说:鲁迅作品优于胡适,胡适自称“但开风气不为师”,有自知之明。我因而一度读鲁迅作品甚勤,一九四六年以后,我投给他所主编的报纸副刊的作品,常流露鲁迅笔法,这却引起了他的批评。他说: “你模拟这种笔法做什么?学僵了,笔头就难以舒展了。”当时我未敢多问为什么,私下以为这大约由于他与鲁迅有宿怨。我只回了一句:“唐弢写得好的杂文,都是由于讥刺得深

5、刻,也不一定就是鲁迅笔法。 ”在我的写作渐趋成熟后,我才醒悟,以前对他,也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因为他重训诂,在他晚年,我与他谈“诗无达诂”时,他说:“当然诗的训诂应容许众说纷纭。”与他谈新诗,他说: “新诗源自西洋,与我国传统无关,谁如对此有兴趣,应多读外文原诗。读译诗,原汁原味没有了,不如不读。 ”他说:“中国诗译成外文也一样,李白诗译成了英文, 有英国人盛赞李白诗美妙, 英译李白诗能保持原汁原味吗?不懂汉文的英国人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在赞扬译者罢了。 ”关于中国诗的传统,他说当然应从诗经谈起,我说现代人把楚辞抬得很高,他说,在古代经孔子删定的诗经是正宗,始时是被儒家看不起的。楚辞

6、开施师上课重训诂少议论, 但到了课外, 他一发议论则大都一针见血, 这正是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厚积薄发的结果吧。(选自文汇报 ,有删改)1. “这使学生们觉得沉闷乏味,而最想听他抒发的怀古爱国的议论,他却从略了”这句话中的 “这”指代什么? “而最想听他抒发的怀古爱国的议论”为什么 “他却从略了” ?答:答案 “这”指代施蛰存先生重训诂而轻阐述的授课方式。他对“怀古爱国的议论”的“从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是一位老老实实稽古钩沉的严谨学者,从不轻视基本功;二是他不愿意在课堂上强加或灌输自己的思想,认为应让学生自己去体验。2. 施蛰存在教书育人上有着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的事件加以概括。答:答案

7、 ( 1)治学严谨,重视基本功,比如对出塞等的讲授; ( 2)不愿向学生强加或灌输自己的思想,教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比如在进学解的讲授中不添加自己的牢骚等; ( 3)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鼓励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同时进行创新,比如说对作者写杂文的批判等。3. 文章是怎样刻画施蛰存的形象的?请加以简要分析。答:答案 ( 1)注重在典型事件里、具体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对施蛰存先生的两次讲课的描述; ( 2)注重对人物语言等的直接描写,比如对“诗无达诂”问题的阐释等;(3)注重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比如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施蛰存先生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等。4. 作者在文章开头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使用了“煽情”

8、 一词,在现实生活中, 会“煽情”的老师大有人在,有的还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比如近年来“百家讲坛”推出的重量级人物易中天等。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既要有真才实学与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愉悦的氛围里教学相长。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 题。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如果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 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 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

9、像一些制作精巧、 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最让我们不安的是, 蚂蚁,还有蜜蜂、 白蚁和群居性黄蜂, 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

10、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 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 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不管怎么说, 这些东西还是存在。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 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 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只蚂蚁的密集群体

11、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建造蚁丘的时候, 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 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 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 群体变大时, 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12、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 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 于是思维开始了。 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 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 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 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 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也无人明白, 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 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 而时候一到, 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 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 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 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

13、样做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其他动物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减)注阈():界限或范围。5. 生物学界为什么认为 “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 的观点是 “相当糟糕的态度”?答:答案 因为生物学界认为昆虫行为是绝对有异于人的, 把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相联系是违反科学的。6.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昆虫的哪些行为现象让我们“不安”?答:答案( 1)它们“什么都干”的行为太像人。( 2)好像没有思想的个体小生物,组成庞大动物体后,好像有了思想,行为步调一致。(意思对即可)7. 本文作为科普

14、作品,幽默、风趣、有人情味是它的语言风格之一,请举例分析这种语言特点及其好处。答:答案 作者往往把生物的行为拟人化,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说蚂蚁“喂养家畜” 、“使用童工”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等等,就把生物当作人来写,让人觉得亲切。好处:作为科普作品,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便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能够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8. 文章结尾说,虽然人类最具社会性,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本文介绍的昆虫生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答:答案 昆虫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显示出非凡的力量。人类往往盲目乐观自大,缺乏的正是这种联合精神,因此,人类只有加强联合与团结, 才能不断产生智慧, 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 推动社会进步。(意思对即可)第 26 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9 月 11 日:为了忘却的纪念吴鑫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的一名发言人 9 月 5 日称,“ 911”事件后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废墟上升起的第一面美国国旗竟然不翼而飞。去年 9 月 11 日发生恐怖袭击当天,三名纽约消防员麦克威廉斯、约翰逊和埃森格林从停在附近的库佩拉奇斯夫妇的游艇上取走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