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实践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33090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卷调查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问卷调查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问卷调查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问卷调查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问卷调查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卷调查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卷调查实践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园周边社区道路交通违规现象的调查与分析调查小组成员:工商管理081xxx、xxx、xxx调查进行时间:2009年3月进入大学校园已有整整一个学期了,而对于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确并未接触过。此次社会实践是我们大学生涯中的第一次,对于成天生活在校园里的我们,这样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无疑是非常难得的。于是,老师一将题目发给我们,我们便开始了调查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而在这次实践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更让我对校园周边社区的道路交通违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做了深入思考。具体情况如下: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实践活动前期,我们就通过研究连云港市

2、的地图,对校园周边社区的交通状况有了一定了解,并确定了进行调查研究的几个社区及其附近的一些主要的十字路口。(如图1)确定调查地点后,我们开始了具体的调查活动。第一、 进行问卷调查设计。第二、第三,进行采访式调查。 问卷下设十个问题、十二个小问。问题涉及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关于本次调查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校园周边社区道路交通违规现象的种类、被调查对象对于该问题的看法和建议等等。 进行问卷调查。 我和我的2个队友主要是去校园周边的几个社区口及附近的十字路口,那里人流比较集中,而且交通违规现象发生比较集中,寻找问卷发放对象和目击者也较为方便。然而第一次调查并不顺利,因为在上班高峰时段,过

3、往市民不愿意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做问卷调查,这让第一次做调查的我们很受挫。不过后来有一位交警叔叔给我们填写调查问卷,一边写还一边给我们介绍了一些连云港市交通违规现象发生的情况,这对于我们的调查,帮助不言而喻。第二次的调查顺利很多,因为我们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选择了市民比较空闲的时段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被调查的市民提供给我们许多信息,让我们的调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另外,我们在学校内部也进行了问卷的发放。我们去了海连中路和通灌南路交汇路口的交通岗亭对值班的交警进行了采访,交警叔叔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主动提供给我们很多消息,比如:哪些交通违规现象比较常见,以及一些交通安全知识等等。第四,进行问卷的分析

4、和整理。主要工作就是统计获得的数据和文字,这项工作十分考验我们的耐心,不过看到自己调查的成果一点点展现,的确是一件让我们快乐和自豪的事情。(如表1)发现的问题第一、被调查者普遍反映,校园周边的几个社区,道路交通违规现象发生频率较高,且违规种类很多。第二、据被调查者反映,男性市民违规现象多于女性市民;成年人违规现象多于未成年人。第三、学生群体涉及的道路交通违规现象较普通市民群体少。第四、一些市民承认:明知交通违规现象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为图方便,仍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第五、一些市民反映,看不懂一些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的含义。第六、许多市民反映,连云港市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例如:一些人流

5、密集的路口缺少类似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的设施。问题的原因第一、交通法规知识普及度不够,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风气,看到交通违规现象,许多市民没有制止,却选择了效仿、跟风。第二、就校园周边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来看,确实有完善的必要,长达一千多米的通灌南路中段(即图1中ab段),仅有斑马线3处(不含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毫无疑问,这是远远不够的。第三、执法人员对于交通违规现象,尤其是行人的交通违规现象处罚力度太轻,加大了一些市民屡次违反交通规则的可能性,据我们调查发现,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执法人员给予的最重的处罚也只不过是将他们的姓名记录在交通违规公示牌上,而一些十字路口

6、的交通违规公示牌已经很久没有更新,渐渐丧失了警示路人的作用。第四,受教育的程度与违反交通规则行为发生的频率基本成反比。这说明,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交通违规现象很可能减少甚至避免。感受和建议在现代社会中,城市社区道路不仅仅是人和物位置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的检验场。我国虽然十分重视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城市社区道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自行车、车辆比比皆是。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交通信号的路口还好一些,没有交通信号的社区内部道路根

7、本就是一片混乱,在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中小社区的高峰时段,车水马龙、互不相让的情景随处可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社区不断发展壮大,社区文化发展迅速,城市社区人口不断增加。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社区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许会有同学说:“社区交通安全有什么,只要在过马路和骑车时注意车辆、行人和红绿灯不就行了吗?”这样的说法过于片面。也许就是因为疏忽了某一个细微的缝隙,就会带来终生的遗憾。我们常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许多有关报道,正是因为忽视交通安全,才酿成了这一个个悲剧。这些悲剧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据了解,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

8、事故378781起。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89455人。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悲剧没有发生在车速较快的城市马路上,而是发生在行人较多的社区道路上。也许有人会说:“我也违反过交通规则,但没什么事啊!”我们不禁要说:“那是侥幸心理,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人们一般会以篇二:调查问卷实习报告实 习 报 告实 习 名 称 市场调研与预测调查问卷 学 院 经管文法 班 级 营销1101班学 生 姓 名 许 靖学 号 13 指 导 教 师 何 艳实习起止时间:2013年6月23日至2013年6月29日 篇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问卷调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问卷调查)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对中

9、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资源环境学院 韩朝实践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鱼岳镇实践时间:2011年7月12日至16日摘要:嘉鱼县2009年环境质量状况:2009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集中引用水水质均能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城区内交通、区域环境噪声超标现象仍有发生;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2009年,嘉鱼县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优)和二级(良)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9.18%,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2.74%,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99.64

10、%,超过二级的天数占0.82%。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09年,纳入环境统计的8家重点污染源废气排放量为3.22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1419.93吨,烟尘排放量为1654.7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51.65吨。水环境质量:2009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全部符合相应的水质要求。石矶头自来水厂取水口每月的常规监测及乡镇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显示,所监测的项目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类大肠菌群、五日生化需氧量、六价鉻、氰化物、氯化硝酸盐氮等项目均达标,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境内的三湖

11、连江水库、金水河、陆码河、马鞍河、魏家河、西凉湖、大盐湖等水体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金水河、马鞍河部分监测项目超国家标准,其他水体水质均符合相应水质要求。2009年,纳入环境统计的8家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量为177.9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55.94万吨。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1786.29吨,氨氮排放量为36.77吨。声环境质量:2009年城区环境噪声主要来自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以及商业噪声和生活噪声,局部有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处于轻微污染状况。监测结果统计2009年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8.2分贝,夜间平均值为45.3分贝,表明整个城区环境噪声值昼、夜间均未超过

12、国际按标准。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加权平均值为71.4db(a),各路段(昼间)均出现超标现象。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利用状况:2009年全县工业企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74万吨,综合利用率100%。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用于制砖、铺路和回收利用。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2011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认为“低碳不可能推行”的观点。如何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的推行节

13、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鱼岳镇为例,进行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通过调查,深入采访,在收集信息的同时,重点关注居民现在的生活现状,同时参加当地居民的活动。了解中小城镇的“低碳生活”意识,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实践目标:1. 通过对中小城镇的调查,了解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的现状及趋势,并作初步分析;2. 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调查在创建环境方式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型以及有效性;3. 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与当地相关单位进行接洽,能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积极有效的低碳生活方式;4提出在创建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应对策。实践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