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同名15274)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32697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乡的变化(同名1527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乡的变化(同名1527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乡的变化(同名1527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乡的变化(同名1527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家乡的变化(同名1527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乡的变化(同名1527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乡的变化(同名1527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乡的变化人文历史昆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 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战国至东汉初,滇池 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公元前 109年,西汉设益州郡,将滇池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公元765年, 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善鄯阐城。拓东城、善E 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1276年,昆明设中庆城,首次 成为省会。明代,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 著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 明或建立政

2、权、或建立皇宫。1911年的“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朝 在云南的统治。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埠及1910年滇越铁路的修通, 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1915年,昆明爆发“护国首义”,全国 响应。1919年,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1922年改设 昆明市政公所。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战时期,昆 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著名的“民 主堡垒”。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昆明是云南省省会。位于滇东高原中部,东西最大横距15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8公里,总面积15561平方公里。现辖4区7县,总人 口 380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占87.4

3、%,还有彝、白、回、苗、傣、 哈尼等25个少数民族,占12.6%。境内地形以高原陷落盆地和陷落 河谷相交错,中部高,四周低,境内河流分属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形成高山大河和盆地共生、地面高差悬殊、水系复杂的地形 特点,其中昆明坝子为全市最大的盆地。 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是云南 省最大的湖泊,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境内85%左右为山地。昆明 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干湿季节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如 春,被人誉为“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因此又有“春城”之称。自元代起为中庆路,至元十三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于昆明,从此成为云南政治文化中心。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路为云南 府,清沿

4、袭。1928年设昆明市,1950年3月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 就近些年变化欧洲人介绍还铺着石板、鹅卵石的街市说:“你看,一百年都没变!” 昆明人则指着街市介绍说:“你看,挖了又填,拆了又建,一天一个样,天天都在变!”昆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1240年悠久的建城历史,是1982 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然而,随着当今 城市建设发展,名城的魅力已经在时光中渐渐褪色。古城景象已成浮云时光流淌到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支法国探险队远涉重洋后,在东 南亚登陆,当他们来到昆明后,马上被这美丽的高原古都所陶醉。那 时的昆明城以五华山为中心,周围几平方公里内建有城墙,护城河如 条白带绕在南面城

5、墙外,城内、城外簇拥着一座座“一颗印”民居建 筑,滇池、南盘江上帆影点点如今,站在圆通山上放眼望去,整个昆明城到处高楼林立,古都 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湮没在了城市的一次次改造之中:护城河被填 平,城墙拆得只剩下圆通山东面 20余米的一段,民居古建筑也被钢 筋混凝土的楼房所取代。“一颗印”民居是云南汉、彝先民吸收了中原地区建筑风格, 再 结合本土民居建筑特点而创造出的“特色建筑”,是滇池地区建筑文 化的载体。明、清时期,这种“三间两耳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的小四合院建筑,广泛分布在昆明地区,甚至全省多个地州都大量 兴建。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西南联大搬迁到昆明办学,不少教 授都租住在昆明

6、城郊的“一颗印”民居里, 如闻一多和朱自清。昆明 北郊麦地村一带的“一颗印”建筑曾引起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和“营 造学社”的关注和研究。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规模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一颗印”建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一幢幢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所取代。 近年来,随着昆明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开始,一个个村庄被夷为平地, 小洋楼又被一幢幢高楼所取代。在拆迁改造中,一些遗留下的“一颗印”建筑也不能幸免,如滇 池东岸宏仁村,至今还保存着十几幢“一颗印”建筑及“一颗印”变 体,一同被列入了拆迁改造范围。昆明文物保护工作者杨安宁、钱俊历时一年多野外调查,现今昆 明地区只保存有70余座“一颗印”民居。他们认为

7、,如果不加以保护,可能再过20年,想要找到典型的昆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 就只能通过图片、博物馆等其他途径来观其真实面貌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说, 建筑的繁荣本是好事,只是 如今看着昆明无数高楼拔地而起,而有特色和地方区域特点的建筑却 寥寥无几,千篇一律的建筑太多,显不出昆明这个边地城市的个性美。道路改造记忆难现如果说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载体, 那么,街道就是载体上的管 道。昆明的今天,道路挖了又填,填了又扩,一片忙碌的景象。然而, 一次次“美容”之后,交通拥堵却成为了人们诟病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一次次道路改造中,许多古老的街道消失了,而最为典型的莫过于 金碧路。金碧路东起盘龙江得

8、胜桥,西至西昌路,为昆明市内东西向主干 道,全长1.7公里。自古就是商业繁荣,人来车往的中心街道。元代 为谷物、盐、水产、铁制农具交易市场,明代东段成为粮食、农具、 布匹、烟茶交易为主的新城铺市场,有著名的云津夜市。清代因两广 商人多在此经营五金、药材,又称广聚街。滇越铁路通车后,金碧路 上集中了哥胪士洋行、玛地亚多士洋行等8家洋行,洋货一时充斥于 此,金碧路最火热的时候,外省人的商店像雨后春笋般的在这里开张 营业,成为有名的“商埠第五区”。云南解放后,昆明市首任市长潘朔端在金碧路种植了大量的法国 梧桐。诗人于坚小时候常常到住在金碧路的舅舅家玩, 那时的金碧路 是一条种满梧桐树的大街,街道不宽

9、,两边的梧桐树上部的枝叶已经合拢,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绿荫顶盖,遮蔽着整条街道,大街两旁是法 式建筑,阳台一个接着一个。于坚说,在上世纪70年代,金碧路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一条街, 满街的梧桐树和法式建筑,而长春路有许多非常古老的明清时代建筑, 老房子上还有房头草,非常美的东西,那时的昆明内涵丰富,是一座 具有人文情调的城市。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金碧路拆迁改造,道路被扩宽,梧桐树 被移走,法式建筑、洋行几乎不复存在,如今在金碧路两旁的梧桐树, 也是后来补栽上去的。金碧路和书林街交接口,在宋、元时期,这里曾有一条河,河属 盘龙江的一条支流,河上建有一桥,叫通济桥。元朝末年,梁王格杀 大理总管段功于此

10、,梁王之女阿盖公主(段功之妻)闻夫被父杀害, 便投河以身殉情。这一历史故事被郭沫若编写成著名历史剧孔雀胆 后,这座名不经传的小桥便声名远扬了。如今,通济桥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金碧路上的金马、碧 鸡两坊,始建于明代,也是几经毁坏得以恢复重建的。“实际上,昆明的旧城改造,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逐渐开始, 武成路、长春路等老街,就是在我们眼皮底下逐渐消失的,很多古建 筑、法式建筑也是在漫长的旧城改造、新建等过程中逐渐消失的,更 早可以追溯到昆明的古城墙等是如何消失的, 我觉得这和北京古城墙 和众多四合院的逐渐消失,都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待建筑历史文化 遗产的一个历史性的大错误,一个误区,是需要

11、冷静而理性地思考的。杨福泉说.保护重建 尴尬行进目前昆明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393项,其中,国家级16项、 省级39项。从2008年到2012年,昆明市对90处文物进行了修缮保 护。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文保单位如陆军讲武堂、朱德故居、 聂耳故居等,都保护得很好,不但进行了修缮,还布置陈列了相关展 览。而一些文保单位在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作为龙云故居的海源寺灵源别墅,几年前先后开过茶馆、饭店等,现作为国学普 及教育机构所在地,也十分冷清。另外,袁嘉谷、王九龄故居成了餐 馆,青年会旧址成了商业场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杂草丛生,闻一 多、朱自清旧居残破不堪。在昆明拓东路和金汁河的

12、交叉处, 有一座石砌拱桥,人们都叫它 桂林桥。清康熙初年,古桥摇摇欲坠,经重修加固后,人们建魁楼于 桥上并取名为聚奎楼。由于战乱频繁,此楼也是历尽沧桑,屡毁屡建。清代最后一次修 建是1899年,于1902年落成,建楼资金主要由“同庆丰”商号老板 王炽提供,不足之数发动社会各界捐助。1903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 考取了全国经济特科第一名,成了云南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状元。 消息 传来,轰动整个昆明,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把楼改名状元楼,以昭示 天下,激励世人。上世纪50年代,为扩建拓东路,状元楼被拆除。为了体现历史 文化名城特色,增加人文景观,最近 20多年昆明市已陆续重建了金马、碧鸡、忠爱和正义(实为

13、原三牌坊“天开云瑞,地靖坤维”的异 名)等四座牌坊,易地重建了近日楼,修复了真庆观。据媒体报道, 2008年昆明市有关部门宣布在原址区域内重建状元楼,预计当年年 底完工,但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实现。同样,由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建于公元 1274年的昆明 文庙,是云南第一座文庙,历史上“云南府儒学”和“昆明县儒学” 都设在文庙内。1941年,文庙毁于日军的空袭中。解放后,被炸毁 的文庙经过数次修整,重建了 “桂香楼”,建起了“大众游艺园”和“昆明市群众艺术馆”,但始终无法恢复旧貌。重建昆明文庙,近年来一直是昆明各界有志之士的呼声。近日, 记者在文庙旧址处看到,在完成了拆迁和平整土地后,工程便停了下 来。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文物处处长钱进说,文庙重建所在的位置由于地点狭窄,只能在建设中不断改进,目前已经完成了地勘工 作,由于在建过程中变更了设计,只有暂时停下来。他表示,状元楼并不是文保单位,只能作为景观建筑恢复,重建 工作主要由盘龙区城改办负责,在形式上文保部门派专家参和,目前 可能由于选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才拖了下来。2012年,昆明主城区面积达到 3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60万 人。有专家学者指出,物质文明的强大非常重要,但仅仅只有丰富的 物质文明而精神世界荒芜,那也只会是物质的巨人、精神的侏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