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犯罪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325740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犯罪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犯罪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犯罪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犯罪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犯罪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犯罪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犯罪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 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旨在( A )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D.矫正心理偏差2在以下措施中,不属于人民调解“四落实”工作的是(B)A.制度落实B.场所落实C.工作落实D.报酬落实3. 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属于( C )A.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B.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C.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D.犯罪心理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4. 在下列犯罪预防二元模式的措施中,属于被害后预防措施的是(

2、A)A.被害援助B.提高大众的被害预防意识C.重视对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预防D.减少被害因素5. 一般预防的对象是(B)A.党政首脑机关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D.物资仓库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得(或者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的综合心态是( B )A.社会保障感B.社会安全感C.社会恐惧感D.社会支持感7犯罪预测是推测未来不确定的犯罪状态和结构的(B)A.观察活动B.认识活动C.调查活动D.思考活动&犯罪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B)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9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B)A.人生经历的不同B.

3、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10. 在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掠夺性犯罪所必备之因素的是(C)A.潜在的犯罪人B.适宜的作案目标C.存在冲突的家庭D.缺乏有保护能力的人11.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标志是( A )A.性格B.情绪C.需要D.动机12. 动机由( A )A.需要转化而来B.认识转化而来C.行为转化而来D.心理状态转化而来13. 同一时期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称为( B )A.纵向文化冲突B.横向文化冲突C.物质文化冲突D.同质文化冲突14. 我国经济增长同犯罪增长之间存在着( B )A.必然联系B.非必然联系C.直接联系D.间接联系15. 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

4、论是一种多因素的( D )A.生物作用论B.经济决定论C.文化冲突论D.综合作用论16. 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因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 C )A.不是平行的B.不是等同的C.不是对应的D.不是相关的17. 犯罪行为抑制机制中的主观因素对犯罪行为起( C )A.助推作用B.阻碍作用C.调节作用D.终止作用18. 拟制的犯罪人即( B )A.犯罪团伙B.法人犯罪人C.犯罪集团D.犯罪组织19. 在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C )A.破案率B.立案率C.犯罪率D.报案率20.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刑事犯罪高峰是( A )A. 1950年 B. 1963年C. 1969年 D. 1983年

5、21. 女性较少进行的犯罪类型是( B )A.杀人B.抢劫C.投毒D.诈骗22. 我国走私案件多发于( B )A.西南内陆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23. 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进而研究犯罪的方法 是( B )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C.文献研究D.统计研究24. 犯罪研究应坚持( C )A.客观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D.人性化原则25. 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C)A.性恶论B.自然犯罪论C.自由意志论D.天生犯罪人论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6. 关于犯罪原因的“原罪说”是(C)A.欧洲奴隶社会的

6、主流观点B.中国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C.欧洲封建神学时期的主流观点D.中国封建时期的主流观点27. 探索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是(A)A.社会学研究的任务B.犯罪学研究的任务C.刑法学研究的任务D.政治学研究的任务28. 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B)A.犯罪现象学B.犯罪原因学C.犯罪预防学D.犯罪对策学29.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D)A.犯罪学的基本原理B.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C.犯罪学研究的推断依据D.犯罪学研究的哲学基础30.20世纪中期以后,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 D)A.人类学的研究方法B.心理学的研究方法C.法学的研究方法D.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7、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的预防犯罪的措施有(BCDE)A.刑罚个别化B.制定明确而通俗的法律C.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D.奖励美德E.完善教育32. 犯罪现象的属性是(BCDE)A.悖逆性B.文化性C.社会性D.政治性E.历史性33 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个体犯罪的(AC)A.外部条件B.内部条件C.客观条件D.主观条件E.主客观综合条件34. 加罗法洛提出的“自然犯罪”包括(ABC)A.杀人罪B.盗窃

8、罪C.诈骗罪D.重婚罪E.交通肇事罪35.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状况是(CD)A.常规性犯罪增加B.反革命案件增加C.统计上的犯罪数量不高D.事实上的犯罪严重E.成年人犯罪严重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6. 犯罪中预防3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8. 文化39. 李斯特40. 观察法41. 群体性犯罪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2. 简述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的区别。43. 简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44. 简述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关于违法犯罪少年的家庭特点。45. 简述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应注重的问题。答案:42、答:犯罪学与刑事侦查

9、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首先,犯罪学与刑事侦查 学的区别、1、研究目的上的区别2、研究内容上的区别3、研究方法上的区别。43、答:1、定性研究是指对事物质的方面的研究定量研究是指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 究。2、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3、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深化。44、答: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认为,违法犯罪少年的家庭,多数至少具有下列两个以 上的特点、1、家庭的其他成员中有犯罪者或行为、品德不端者及酒精中毒者2、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离婚者、被遗弃者3、父母愚昧无知,或者知觉上有缺陷及因病不能管教者4、父母性格简单精暴、专制偏爱或对子女过分干涉过于严厉、放任、嫉妒邻 里居室过密与近邻或亲友不和者

10、5人种与宗教的差别、习惯不同,或是收养子女及收容单位教养不良者6、失业、工资收入低,或在共同劳动中受到经济压迫者等等。45、答: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必须从治本角度有针对性地抓住以下几点、1、公民自防意识的培养与树立。2、犯罪预防社会责任的分解与落实。3、义务预防力量的挖掘和利用。4、犯罪高危人群的管理和控制。5 公安运行机制的调整和改革。6、加大对现代防范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推广。7、对城乡结合部犯罪预防和控制的重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 小题,第46小题10,第47小题12分,共22分)46. 试论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答:1、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既可表现为被害人向犯罪人的转换

11、, 即正向转换;又可表现为犯罪人向被害人的转换,即逆向转换。2、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类型可以分为防卫过当型、报复型、认同 型、堕落型、双重角色型、暴力循环型。3、防卫过当型。报复型。认同型。堕落型。双重角色型。暴力 循环型。47. 根据“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的原理,从理论上试析犯罪原因。答:1、根据“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的原理,对犯罪原因具体可 理解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凡能够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与抑制犯罪产生的各 种因素相互作用,前者的合力与后者的合力之差的现象和过程。2、其内涵的具体含义是、特定时空环境既包括阶级社会的历史条件,又包 括具体犯罪的环境和条件。构成犯罪原因的因素具有促发犯罪和抑制犯罪的两 类不同的性质。上述两类因素虽然复杂,但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一致的便形成合 力,两类合力之差在犯罪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与否的真正原因。两类不 同因素多而复杂,它们在相互作用中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在相互作用 的联系中完成犯罪或不犯罪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