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932444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秋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年秋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年秋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年秋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秋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秋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一般情况下,数字人文都被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方法,研究人文领域的相关问题。“数字”是方法,“人文”是对象。这种理解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它只是将“人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来看待,忽略了研究的主体性问题,而主体性是人文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更强调人文研究中的“个性”“特色”以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在研究活动中的介入。数字人文研究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跨学科结合,同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趋向:其一是“人文研究数字化”,即用数字技术解决

2、人文问题;其二是“数字技术人文化”,即以人文方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数字更人文。作为研究方法的数字人文,其模式是将文化经典视为可编码的信息,将日常生活转换为可追溯的数据,将价值体系打上可识别的标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文本形态。数字人文研究者就是基于这一可视化的文本展开意义阐释。如果说那些作为“事实本身”的经典文献和行为活动相当于人文研究的“原初文本”的话,那么,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过而形成的新的文本形态则是“次生文本”。相对于“原初文本”来说,“次生文本”毕竟与研究者之间“隔了一层”,需要充分调用研究者对“原初文本”的认知、对相关理论观念的

3、理解以及对个人感性经验的体悟等。“次生文本”是寄生于“原初文本”的,但又对“原初文本”进行了数据化处理。这一过程本身就已包含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次生文本”既可能是对“原初文本”的抽象化还原,也有可能包含着对“原初文本”的颠覆性解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数字人文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成为人文研究的延伸和补充。数字人文研究在知识产生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比传统的人文研究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它需要研究者拥有传统人文研究“说文(文本)解字(文字、图像等符号)”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处理、文本分析和意义阐释,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阅读和观看,进而获得对研究对

4、象的感性经验和个人判断;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研究者拥有数字人文研究“看图(可视化图形)识字(数字、数据等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次生文本”的各种图式、图形、符号、数字等信息中,形成对“原初文本”的意义挖掘和价值判断。进而,将两种研究方法作出的分析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原初文本”和“次生文本”之间交叉性质的反思性分析。当然,以上两个特点的分析都建立在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上,初级阶段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化”和“文献化”比重偏大,根本特点是在“人机”关系中“人”的因素还处于支配性地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方法也会不断地升级换代,“人机”关系也会出现“人”的因素支配性作用不断下降,

5、甚至出现“机”对“人”的控制和替代的可能。这也使得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认为这一研究隔绝了研究者面对“原初文本”的感性经验,将人文研究认知、理解、阐释和判断的权力让渡给了计算机软件程序。究其原因其实是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第一重误判是对数字人文方法目前只能应用于人文研究初级阶段的蔑视,另一重误判则是受当前各种科幻大片渲染的超级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后人类”“超人类”甚至“反人类”的技术恐慌的影响。其实,我们对待数字人文的最好态度,既不是拥抱,也不是逃离,而是真诚地握手。(摘编自曾军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8日)材料二数字的技术、工

6、具和媒介确实为数字人文学术研究与传播方式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数字人文面临的挑战也已显现,它的发展无疑改变了传统的学术研究思维方式。王涛教授表示,数字人文与传统历史研究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数字人文不是为了取代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而是为历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跨界合作的思路。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会被抛弃,而是在“历史学的方法库存”中,又添置了一个新的设备而已。数字人文的方法和理念是为了解决真实存在的历史研究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高科技。对于人文科学来说,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还提出了更为本质的问题,如哪些对象可以被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被数字化。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能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

7、划出一条界线:意义本身不可数字化,可数字化的是意义之外化物和遗留物。以凡高创作的鞋为例,这幅画能够数字化为数字作品,但是其原始的光晕却无法数字化。如此,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让研究者面对一个三元难题:无法被数字化之物、能够被数字化的原始事实与被建构出来的数字事实的关系。这一难题的存在意味着将数字技术理解为工具是不足的,需要加以超越。数字人文的核心是“人文”,着眼于人类生存意义这一终极的人文问题,数字人文研究需要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在这个充满了活力的领域,数字人文学者不能再单兵作战,而应加强协作,加强跨界合作创新,并提倡文化批评,以此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

8、数字人文的学术能力。(摘编自杜娟、刘慧慧“数字”打开“人文”新视野,人民日报2020年2月2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体性对于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数字人文研究都很重要,“个性”“特色”及研究者“情感”“悟性”等因素的介入是其体现。B.数字人文研究也需要传统的人文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对比、参照两种研究方法作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人文知识。C.材料二中提到的“技术悲观主义”概念,可以用材料一中所说的“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的双重误判”的情况来解释。D.材料一中对“人”“机”支配地位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材料二中王涛教授的“传统的研究方法不会被抛弃”的观点

9、相矛盾。答案:D解析:D项,“观点相矛盾”错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研究的两个维度趋向中,“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会超越“数字技术人文化”。B.如果没有经过数字人文方式处理而形成的“次生文本”,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就不可能极大地扩展和丰富。C.一些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方法常常抱有一种本能的敌意,这反映了维护其在人文领域研究支配权的心理。D.要解决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产生的三元难题,前提是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数字化。答案:C解析:A项,“人文研究数字化可能会超越数字技术人文化”错误,文中说是“两个维度的趋向”,是同

10、时发展的。B项,假设推理错误。D项,“区分出哪些对象可以数字化,哪些对象无法数字化”与解决“三元难题”没有联系。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A.某图书馆将影印的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原作图片发布到网站,供语言、历史和社会学者研究,发现新成果。B.人们借用计算机工具,对一个地区的方言进行发音生理、声学表现等的研究,揭示出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C.复旦大学利用大数据,整合古典文集禹贡的历史、地理信息,以新的时空观来审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D.某科研所对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3D立体建模方式,建立宋代汴京虚拟展馆,研究当时社会风貌。答案:A解析:影印的原作图片不

11、属于数字人文研究范畴。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参考答案:先简要介绍数字人文,指出其两个维度趋向。然后分析“人文之维”的两个特点:一是基于可视化文本展开意义阐释,会丰富人文研究的层次和内涵;二是要进行对比、参照,展开反思性分析。最后预测数字人文的发展,指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5.面对数字人文的现状,人文研究学者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6分)参考答案:既不要完全依赖,也不要拒绝,要欢迎但保持独立。应将其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而不是追求虚幻的高科技。认识到数字人文的局限性,应努力提升数字技术。加强协作合作,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批评方法,提升数字人文的学术能力。(二)现代

12、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蜡条人家安宁秋天的时候,种植蜡条的人家,早早就和父亲联系,定在某一天,用大卡车将父亲一年编筐所需的蜡条,全拉了来。虽然编筐这门手艺,不能让我们家大富大贵,但至少可以补贴点零花钱。在暂时寻不到别的更合适的行当之前,父亲也就像种庄稼一样,一年年收购满院子的蜡条,浸泡之后,并再反复风干,才开始让这些蜡条派上编筐的用场。差不多,新的蜡条要存放半年,父亲才会将它们挑选出来使用。这是父亲的第二职业,基本上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计,他就会在院子里打扫出一片空地,而后将编筐的工具一一摆出来,开始像一只蚂蚁一样勤奋地工作。但凡经过父亲的手,蜡条就变得温顺起来,想让它们怎么

13、舞蹈就怎么舞蹈,甚至可以像柳条一样柔软无骨。父亲不仅仅会编小巧美观的驮筐、苹果篓、提篮、篱笆,还会一个人完成两三米高的庞然大物酒海。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蜡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只不过,这时候父亲的战场,变成了室内。室内当然因此变得很是拥挤。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奋笔疾书。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蜡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我觉得父亲即便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蜡条一样,嗖的一声抽下去,就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蜡条在灯下的堂屋里,明显有些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碰到了灯泡

14、,让满屋子都是飞旋的人影;时而落在水缸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时而将绳条上的毛巾扯了下来,又甩到洗脸盆里。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无奈蜡条太长,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手碍脚,收拾完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了父亲一个人。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一个驮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

15、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蜡条的工具,将一根蜡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者三根。新劈开的蜡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栉风沐雨的生动姿态。父亲总会将劈好的蜡条和无须劈开的蜡条,巧妙编进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而又不凌乱。每根蜡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方便插入像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蜡条队伍里去。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须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知道今天要编的物什,大概需要多少根蜡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其躯体中的。他们一个编织,一个修剪,配合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

16、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父亲将编筐当成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般同心协力作战的姿态。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家长里短,炖着白豆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蜡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声音时,我还会觉得感动。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蜡条,将我和姐姐追得满院子跑时的冷酷无情。我的脸微微发烫,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得近乎透明的炭,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心生欢喜。(选自解放日报2020年2月13日,有删改)注安宁,生于泰山脚下的青年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