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章末综合与测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31995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296 大小:10.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章末综合与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296页
【新教材】部编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章末综合与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296页
【新教材】部编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章末综合与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296页
【新教材】部编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章末综合与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296页
【新教材】部编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章末综合与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2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章末综合与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章末综合与测试)(2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教学计划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案教学设计1.1集合的概念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3集合的基本运算1.4充分条件与必要跳进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本章综合与测试第2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2.2基本不等式2.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本章综合与测试第3章函数概念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3.2.1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与最大值)3.2.2函数的基本性质(奇偶性的概念与应用)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一)本章综合与测试第4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2、教案教学设计4.1.1指数(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4.1.2指数(无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4.2.1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概念)4.2.2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3.1对数(对数的概念)4.3.2对数(对数的运算)4.4.1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4.4.2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5函数的应用(二)本章综合与测试第5章三角函数教案教学设计5.1.1任意角和弧度制(任意角)5.1.2任意角和弧度制(弧度制)5.2.1三角函数的概念5.2.2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5.3诱导公式5.4.1三角函数的图形与性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5.4.2三角函数的

3、图形与性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5.5.1三角恒等变换(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5.5.2三角恒等变换(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5.6函数y=Asin(x)5.7三角函数的应用本章综合与测试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教学计划高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问题很多。有些学生解方程、解不等式甚至连分数的加减法都不会。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在这个基础上把教学搞好,任务很艰巨。所以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二、教学准备1、深入钻研新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

5、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6、。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通过

7、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第二部分: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1.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常见的最值问题.2.利用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关系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用函数观点统一方程和不等式的数学思想.3.学生在求解代数式最值的过程中能够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能够通过适当的变形,借助基本不等式解决相关最值问题.4.学生能够利用三个二次的关系,灵活地解决和二次函数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的问题.第三部分:函数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理

8、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

9、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函数的应用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

10、、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四、课时安排: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课时分配(13课时)1.11.21.31.41.5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章末小结与测试2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3课时9月1-2日9月3-4日9月5-7日9月8-9日9月10-13日9月14-16日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课时分配(12课时)2.12.22.3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3课时基本不等式2课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4课时9月17-19日9月21-2

11、3日9月24-27日程、不等式章末小结与测试3课时9月28-30日第三章函数概念与性质课时分配(15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3课时10月5-8日3.23.3函数的基本性质幂函数3课时3课时10月9-11日10月12-14日3.4函数的应用(一)章末小结与测试3课时3课时10月15-18日10月19-22日第四章指函数与对数函数课时分配(16课时)4.14.24.34.44.5指数指数函数对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二)章末小结与测试2课时3课时2课时3课时3课时3课时10月24-25日10月26-29日10月30-31日11月2-4日11月5-8日11月9-13日第五章三角函数课时安排5.15.25.3任意角与弧度制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3课时3课时3课时11月14-17日11月18-20日11月21-24日5.45.55.6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课时三角恒等变换3课时函数y=Asin(x4课时)11月25-2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