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安全防护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317407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实验安全防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实验安全防护摘要: 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依赖于动物实验,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生物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生物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有时还会非常严重。近年来,实验动物相关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加之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控制要求.本文将结合部分参考文献及调查分析,浅析动物实验的安全防护问题。关键字:动物实验;实验动物;安全;防护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依赖于动物实验,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生物安全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有时还会非常严重.譬如2003年全球暴发的传染性极强的严重急性呼吸综

2、合征SARS,其大规模流行在得到彻底控制之后,却接连发生3次实验室内感染事件,致使多名研究人员感染1;再如2011年3月至5月间,东北某大学的动物医学学院从当地村民手中购买了未经检验检疫的山羊用作实验动物,最终有导致了27名学生和1名教师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与之类似的是广州某大学因实验动物饲养管理不善,笼舍内窜入老鼠致使实验动物感染,多名师生因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2。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背后无不在警示我们动物实验在给予我们科研生活便利的同时,实验动物本身的安全以及生物安全的防护问题亦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1.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4年发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

3、求,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出版第三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管理程序、操作规程、安全指导方针做出了更加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其中也包含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其中动物实验室主要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或四级动物设施生物安全水平(ABSL-1ABSL4)3,如下表:防护水平实验室级别操作规范及安全设施ABSL1基础实验室限制出入,穿戴防护服和手套ABSL2隔离实验室ABSL-1的操作加:危险警告标志,可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应使用级或级BSC, 废弃物和饲养笼具在清洗前先清除污染.ABSL-3高级隔离实验室ABSL2的操作加:进入控制,所有操作均在BSC内进行,并穿着特殊防护服。ABSL-

4、4最高级隔离实验室ABSL3的操作加:严格限制出入。进入前更衣。配备级BSC或正压防护服。离开时淋浴.所有废弃物在清除出设施前需先清除污染。ABSL:动物设施生物安全水平 BSC:生物安全柜2.实验动物危害的相关因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其危害的相关因素大致可概括分为3点:(1)、动物性气溶胶的产生:感染动物在观察饲养期间,它们在呼吸、排泄、抓咬、挣扎、逃逸、跳跃时在更换垫料、饲料,进行感染接种,尸体剖检、病理组织、排泄物的处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传播危害性极大的动物性气溶胶.(2)、实验动物中的人兽共患病:实验用动物本身可能患有能感染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动物实验过程中,由实验动物感染给人引

5、发的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病例,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如用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地鼠和处理传染物时,感染人58例。小鼠鼻腔内接种鼠伤寒菌,感染18人4、5。(3)、实验室感染:动物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黏膜接触、吸入、食入、意外创伤、接触感染动物、处理传染物等多种途径感染病原微生物,引发严重的实验室感染性疾病。3。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上述实验动物危害的相关因素,在如今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升级过程中,大多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防护意识。据文献报道:魏明等人在以问卷形式调查西安医学院在校 800 名本科生对动物实验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 结果显示 50.3%医学

6、生对动物实验安全的概念不清,52.3%学生对实验室感染事件、实验室安全认识不够,86.9学生不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40.7学生不懂得实验出现意外应怎样紧急处理6。这个结果表明了学生对动物实验安全概念、动物实验感染事件、实验动物来源,结束后动物的处理、实验过程中受到意外损伤的应急处理等方面认知率偏低,与之类似的,于声等人对医学院校高职3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无计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标准预防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认知率极低7。这一报道也证实学生对实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普遍缺乏,见下表: 40名实验动物和生

7、物制药专业学生对动物实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为此相关医院、医学院校更应该满足相关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应高度重视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工作,配齐、配好动物实验相关条件设施,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严把实验动物的引进关和终末处理关,减少实验动物对人的生物污染。实验动物、饲料必须来源于有生产合格证和设施合格证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新引进的大动物严格执行检疫防疫、隔离制度,观察1周无恙后,方可使用8。(2)、动物实验教学人员均应参加培训,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强化和专业技能培训,掌握实验动物最新发展动态和信息,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自我防护意识,确保各项防

8、护措施落实。只有实验人员主观上意识到各种潜在的生物危害因子对健康的影响,才能主动遵守标准操作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克服侥幸心理,增强普遍性防御的理念。(3)、专门为学员开设动物实验安全课,较为系统地讲解动物实验安全的相关知识,包括动物实验安全的概念,人畜共患疾病,实验动物来源,实验结束后实验动物的处理,如何消毒实验室,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如何处理,发生实验动物的咬伤、抓伤如何紧急处理等。同时,相关教学人员应将动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做到进实验室必须穿好实验服,戴好手套,严禁将食物、水、书包等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带入实验室,强调实验结束后养成洗手的良好习惯 。4。动物实验中的防护措

9、施: 根据文献资料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1)、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实验人员在接触实验动物时需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穿好白大衣,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离开实验室前必须彻底洗手,防护服定期清洗消毒.(2)、严格的选择实验动物动物实验前,严格选择清洁级以上级别的实验动物,杜绝因实验动物携带病原体而使实验人员感染。若由于条件限制,购买清洁级以下动物,引进后必须隔离检疫,检查是否携带人兽共患疾病病原,合格后方可使用。(3)、搞好实验室的卫生注重动物实验室卫生的管理,保持干燥、清洁,实验结束后,地面及桌面都必须用消毒药液处理,方便下一次实验人员安全使用。同时,动物实验室要做好防野鼠、昆虫工作.(4)、规

10、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动物实验操作时尽量做到动作轻柔,从而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小心操作,避免抓取不当被动物抓伤、咬伤、挠伤,掌握常用实验器械的使用方法,杜绝被实验器械损伤等现象发生。(5)、正确处理动物实验废弃物动物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弃污物,包括废液、固体废料等。处理方法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两种,化学方法是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处理,物理方法是采用过滤、高温灭菌和焚烧等手段。处理前应对各类废弃物分类存放,含有致病菌的废液与固体物料和一般垃圾必须分开存放,例如动物尸体必须包装消毒后存入冰柜冰冻,定期焚烧深埋处理,其他废料应严格分开存放,存放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病原菌滋生,包装后放到指定地点,定期由环保部

11、门及时处理.(6)、及时治疗疾病动物实验中如有被动物攻击导致实验人员受伤,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或者是实验人员的伤口接触了实验动物的排泄物,应马上处理伤口,挤出污血液,消毒伤口。第一时间去往疾病控制部门接种出血热疫苗,发生疾病症状,应及时到传染病类医院做明确诊断,及早治疗。切勿抱侥幸心理,延误治疗时间9。5。参考文献:1、陈巍,谢忠平李文忠实验室感染与我国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要求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8(1):72742、赵宇. 动物实验风险的防范及前景展望J大家健康.2015,9(12):286287。3、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25314、张永江怎样做一名

12、合格的实验动物工作者(四)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58615、马文丽,郑文岭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四章脊椎动物生物安全等级标准北京:科学出版杜200323326、魏明,倪嘉莉,赵冬,王伟琼。医学院本科生动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22962297.7、于 声,段斯亮,闭雄杰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2):190-191.8、郑振钰. 最新实验动物实验技术操作规范、手术创新与评价及实验动物全面质量管理实用手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电子出版社,2006:8597。9、王春,田王健。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之我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415。实验动物学作业题目:实验室安全防护姓名:学号:201613698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