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1春《青少年心理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8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21春《青少年心理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8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师范大学21春青少年心理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1. 易性癖是性身份障碍。(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2. 弗鲁姆(V.Vrc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的一种,根据这种理论,激励力量的大小与下列弗鲁姆(V.Vrc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的一种,根据这种理论,激励力量的大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报偿B期望值C动机D目标效值E个人能力BD3.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 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
2、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5. 下列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中,从社会学习论的角度对模仿做出解释的人是( ) A米勒(N.E.Miller) B班杜拉(A下列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中,从社会学习论的角度对模仿做出解释的人是()A米勒(N.E.Miller)B班杜拉(A.Bandura)C鲍德温(W.Baldwin)D多拉德(J.Dollard)E塔尔德(G.Tarde)ABD6.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7. 新产品本身的特性会影响新产品推广速度,在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新产品推广速度缓慢的新产
3、品特性有新产品本身的特性会影响新产品推广速度,在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新产品推广速度缓慢的新产品特性有( )。A.新产品的相对优点不明显B.新产品的使用与消费者在长期消费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价值观念保持一致C.产品结构很复杂D.消费者能亲自试用该新产品,亲身体验到产品的特点E.产品的可传达性较强答案A,C8.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习俗水平包括( )的道德定向阶段。A.服从与惩罚B.相对于功利C.好孩子D.维护权威或秩序参考答案:CD9. 儿童在明白“青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属于下位学习。(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0. 关于阿片类物质依赖的非
4、替代治疗,常用的药物及治疗手段有 ( )A可乐宁B中草药、针灸C美沙关于阿片类物质依赖的非替代治疗,常用的药物及治疗手段有 ( )A可乐宁B中草药、针灸C美沙酮D镇静催眠药E莨菪碱类药物正确答案:ABDE11. CCMD-3对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CCMD-3对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1)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恐瞑;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焦虑;躯体形式症状;躯体化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 (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3)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4)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
5、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12. 70年代初,库柏(Cooper)和谢波德(1973)用哪种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 A减法法 B加因素法70年代初,库柏(Cooper)和谢波德(1973)用哪种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A减法法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内隐联想测验A13. 同性恋属于( )。A.性偏好障碍B.性取向障碍C.性身份障碍D.性行为障碍参考答案:B14.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A、反社会攻击行为B、亲社会攻击行为C、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D、以上都对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A、反社会攻击行为B、亲社会攻击行为C、社会认
6、可的攻击行为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15. 学业压力使青少年产生的负性心理有( )。A.失落感B.考试焦虑感C.自我失败感D.学习厌倦感参考答案:BCD16. 通过减数法计算选择过程和辨别过程时间的公式是( )。 A辨别过程等于C-辨别反应减去A-简单反应 B辨别通过减数法计算选择过程和辨别过程时间的公式是()。A辨别过程等于C-辨别反应减去A-简单反应B辨别过程等于B-选择反应减去C-辨别反应C选择过程等于B-选择反应减去C-辨别反应D选择过程等于B-选择反应减去A-简单反应AC17. 去个性化是一种社会适应,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去个性化是一种社会适应,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正确答案
7、:18. 每次上新课前,老师都会预设问题激发学习,并让学生预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 )。A.效果律B.准备律C.练习律D.学习律参考答案:B19. 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吉利根研究了道德判断和推理中的关怀和公正的问题;艾森伯格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异议,修改了道德发展阶段;费斯廷格则从认知的角度去探讨儿童道德发展问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阐述这些道德发展理论的要点。对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理论主要有
8、: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以及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在这一阶段里,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正因为这样,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可逆性阶
9、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问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说只是为
10、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 习俗水平 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 阶段
11、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3)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要点如下: 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
12、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而且为我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艾森伯格教授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异议,经过大量研究,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
1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艾森伯格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的研究提示我们,儿童面临的情境不同,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有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 (5)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
14、。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统一协调起来。若认知元素发生矛盾,便产生认知失调。不协调程度可以由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与重要性的乘积与协调认知项目数量与重要性乘积的比值获得。当个体处于不协调的情况下,个体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消除不协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 20. 试述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试述紧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紧张综合征是分裂症紧张型的一组常见症状,它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前者常有违拗症、刻板言语及动作、模仿言语及动作、蜡样屈曲等症状,紧张性木僵可持续时间较长,无原因地转入紧张性兴奋。紧张性兴奋持续较短暂,往往是突然爆发的兴奋激动和暴烈行为,然后进入木僵状态或缓解。紧张综合征多发生在意识清晰基础上,少数在梦样意识障碍背景上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