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302968 上传时间:2023-11-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浙江理综化学试题详解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B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物质中的金属元素,红外光谱仪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官能团C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熔点、沸点有较大影响,而对溶解度无影响D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解析】化学变化发生的是质变,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笫一个特点;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因而质量是守恒的,这是化学变化的笫二个特点;化学变化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反

2、应的笫三个特点,故A正确。B选项中,用红外光谱仪可以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基团,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可以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故B正确。化学键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着物质熔沸点和溶解性,故C错。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条件温和、高效性和专一性特点,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无毒、无害,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所以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答案】C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B硝基苯制备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水浴,但水银球不能与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C中和滴

3、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D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解析】变色硅胶干燥剂则含有CoCl2,无水CoCl2呈蓝色,硅胶吸水后,蓝色无水CoCl2转化成水合物CoCl26H2O ,呈粉红色,硅胶就不再具有吸水干燥作用,所以A错;B中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与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以防止测量的温度不准确(因为玻璃容器的温度与液体温度不一样),故B正确;容量瓶和锥形瓶中有水不影响溶质的量,而滴定管或移液管中有水,就把溶液稀释了,浓度减小,故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

4、净后,必须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则C正确;酸性KMnO4溶液能将SO2氧化成硫酸,故D正确。【答案】A9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 gL-1;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WZYXMBXZ2、X2M2、W2Z2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C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D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解析】由X、Y、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

5、分子,可推出X、Y、Z分别为C、N、O三种元素;再根据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就可计算出该气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从而确定M为H元素,最后根据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推出W为Na 元素。所以,原子半径应是WXYZM(即NaCNOH),则A错;B选项中CO2 、C2H2 均为直线型共价化合物,而Na2O2 不是共价化合物,故B错;C选项是正确的,如石墨、C60、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单质就不是原子晶体;D选项中,X、Y、Z、M四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 (NH4)2CO3 、NH4HCO3 、CO(NH2)2(尿素)等,前二种为离子化合物,而尿素为

6、共价化合物,故D错。【答案】C10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 = Cu2【解析】液滴边缘O2多,在碳粒上发生的是正

7、极反应:O22H2O4e4OH;液滴下的Fe发生负极反应:Fe2eFe2为腐蚀区(a),是氧化反应,故C错;在液滴外沿,由于Fe2+ 2OH = Fe(OH)2,4Fe(OH)2 +O2 +2H2O = 4Fe(OH)3 形成了棕色铁锈环(b);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由于Fe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Fe 仍为负极,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2e-=Fe2,故D错;根据在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的规律,Cl应由b区向a区迁移,故A错。【答案】B11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生物钟调节剂,在人体内由食物中的色氨酸转化得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色氨酸分子中存在

8、氨基和羧基,可形成内盐,具有较高的熔点B在色氨酸水溶液中,可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其形成晶体析出C在一定条件下,色氨酸可发生缩聚反应D褪黑素与色氨酸结构相似,也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解析】氨基酸分子中同时含有羧基(-COOH)和氨基(-NH2),不仅能与强碱或强酸反应生成盐,而且还可在分子内形成内盐(偶极离子):,盐的熔沸点都较高,故A正确;氨基酸在水溶液中,形成如下的平衡体系:,当调节溶液的pH为某一特定值时,可以使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浓度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在等电点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因此可使不同的氨基酸在各自的等电点结晶析出,以分离或提纯氨基酸,故B正确;在

9、一定条件下,氨基酸可发生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多肽),故C正确;很明显,色氨酸为-氨基酸,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而褪黑素不是-氨基酸,不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故D错误。【答案】D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1,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1,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3COOHCH3COOH向左移动,减小,Ka变小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1、37

10、47 kJmol-1和3265 kJmol-1,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D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1CO(g)O2(g)CO2(g);H283.0 kJmol-1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1则 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1【解析】若冰的熔化热全用于打破冰的氢键,由计算可知,至多只能打破冰中全部氢键的6.0/(20.02)100=15,故A正确;B选项中,电离常数Ka只与温度有关,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

11、;C中,假如苯分子中有独立的碳碳双键,则苯应是凯库勒式所表示的环己三烯,由环己烯(l)与环己烷(l)相比,形成一个碳碳双键,能量降低169 kJmol-1,苯(l)与环己烷(l)相比,形成三个碳碳双键,则能量应降低169 kJmol-13 = 507 kJ/mol,而实际测得苯的燃烧热仅为3265 kJmol-1,能量降低了3916 kJmol-13265 kJmol-1 = 691 kJ mol-1,远大于507 kJmol-1,说明苯分子不是环己三烯的结构,故C正确。D选项中,根据盖斯定律,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1CO(g)O2(g

12、)CO2(g);H283.0 kJmol-1C(石墨)O2(g) CO2(g);H393.5 kJmol-1 4Fe(s)3O2(g) 2Fe2O3(s);H1641.0 kJmol-1则 = ()6 2,可得:4Fe(s) + 3O2(g) = 2Fe2O3(s); H= -1641.0 kJmol-,故D正确。【答案】B 13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 模拟海水中的离子浓度(mol/L)NaMg2Ca2ClHCO30.4390.0500.0110.5600.001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1.0105 mol/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实验过程中

13、,假设溶液体积不变。已知:Ksp(CaCO3)4.96109; Ksp(MgCO3)6.82106;KspCa(OH)24.68106; KspMg(OH)25.6110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沉淀物X为CaCO3B滤液M中存在Mg2,不存在Ca2C滤液N中存在Mg2、Ca2D步骤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固体,沉淀物Y为Ca(OH)2和Mg(OH)2的混合物【解析】步骤中n(NaOH ) = 0.001 mol,依据离子反应“先中和、后沉淀、再其他”的反应规律,OH恰好与HCO3完全反应:OHHCO3=CO32-H2O,生成0.001mol CO32,由于Ksp(CaCO3) KspMg(OH)2,有Mg(OH)2沉淀生成。又由于KspMg(OH)2c(Mg2)(103)25.61012,c(Mg2)5.6106105,无剩余,滤液N中不存在Mg2,故C选项错误。步骤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固体,则n(NaOH)=0.105mol,与0.05mol Mg2反应:Mg2+ 2OH= Mg(OH)2,生成0.05 mol Mg(OH)2,剩余0.005 mol OH;由于QCa(OH)2=c(Ca2)(OH)2 = 0.010(0.005)22.510-7KspCa(OH)2,所以无Ca(OH)2沉淀析出,沉淀物Y为Mg(OH)2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