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292845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倚亦治时疫与阳斑痘疹已出慎勿使。阎氏升麻葛根汤, 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组成:升麻三钱,葛根、芍药各二钱,炙草一钱。轻可去实,辛能达表,故用升药发散阳明表邪。 阳邪盛则阴气虚,故加芍药敛阴和血。升麻、甘草升阳解毒,故亦治时疫。源自: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麻疹初起未发, 或发而不透 , 身热头痛 , 无汗口渴 , 以及阳斑、发疹和时疫初起等。方义分析:麻疹初起 , 疹发不畅 , 为本方主证。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麻疹之疾,是由小

2、儿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治当辛凉解肌, 透疹解毒。方中升麻辛甘性寒, 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炙甘草与芍药 , 酸甘以化阴 , 并可调和诸

3、药 , 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若疹出顺畅者禁用此方。这是个三类方。 这个方剂,主要是理解药味配合当中,升麻它跟葛根相配,是个透疹解肌, 升散透疹的一个很好的药,所以升麻葛根人们把它作为解肌,透疹常用的组合,配了芍药这些,考虑到本来麻疹的特点。作为一个证候一种提示,它这个肺胃有蕴热内因,外来它有外邪这种诱发因素, 外邪它有一种感染都有一种过程,所以像肺胃蕴热,必然有一定的伤及阴津。所以如果这个麻毒内陷啦,麻疹透发不出啊,郁而化热啦,很容易伤阴,可以造成邪毒盛而阴伤这种邪实正虚,升麻葛根汤配合芍药这类,提早就考虑益阴养血。这个方从病机到用药上作一个提示了。扶正解表是治疗外感病当中一类

4、大法。适应证是表证兼正气虚弱的,分类,根据气血阴阳体质不足的种类分为四类,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养血解表,在此重点讨论益气解表和助阳解表。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从这个病机分析来看, 它反映出来的是以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的,所以全方散寒祛湿是方中主体部分,散寒祛湿,发散风寒湿,这和九味羌活类似,只能说类似。因为不管体质因素也好,后来这些也可以用于一定的气虚之人啦,由于他一定的正气不足, 所以有一定的病理产物产生,配合益气, 总体治法叫益气解表,但侧重

5、在发散风寒湿,发散风寒湿邪。这个方从方剂组成来看,那也有很多带有创造性的。君药是羌活、独活同用的,羌独活同用体现了祛除一身风寒湿邪,而且增强止痛力量,协同了。这个也是,实际上运用历史上的一种进步了,你看在唐朝的时候, 独活用得很多了,因为那个时候用药的名称羌独活,唐以前不分。川芎和柴胡,这两味药这是和这个九味羌活一类不同的啦,它这里使用柴胡,有一点正气不足,需要发散啦,很多用柴胡,它透的半表,正由于正气不足,邪容易入里,前面柴葛解肌,柴胡、葛根,少阳阳明也是病邪入里化热过程当中进入越过经过了体表了,经过太阳。在这里来说用柴胡也是考虑到,反正有点正气不足,散的时候,柴胡可以,不是作用于最浅表,而

6、是使半表之邪外散了。川芎可以增强止痛作用,又有活血的意义,所以治风,和活血的相结合,也是后世在祛风药治痹痛方中间常用的这种方法,体现治风先治血啦,散风药和活血药同用,加上川芎本身就能够止痛散邪,正是由于柴胡川芎的运用, 对后来这个方主要就在后世用于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的, 这两个药意义是很大的。 同样去发散风寒湿邪,那怎么不用九味羌活汤?这也发散风寒湿邪,是因为考虑了人体正气可能有所不足情况下体内病理产物的产生,这方面考虑得多,到后面到那个参苏饮这都是跟这个当时的这个时代,都是考虑这些因素了。参苏饮里边体现得也是很清楚,两个方有很多的药是共同的,很多基本组合都是那个时候形成的。而当时从

7、宋代形成这个以后,那可以说后世对这一组合都比较公认了,这种配伍啊。所以川芎、柴胡配在解表止痛这类方剂里, 它的意义既能使发散的层次深一些,又能治风和调血相结合。佐药这里有三组了,桔梗、枳壳,就这个时代是开始用,后世用得很多了。 桔梗枳壳是第一组, 桔梗开宣,枳壳降气,一结合,一升一降,它可以畅通从胸部到脘腹气机,往往用桔梗枳壳这个结构多数是在胸脘,气机阻滞,它一升一降,畅通气机。不管是津液凝聚成痰需要化痰, 不管是血液瘀滞需要化瘀, 都可以用桔梗枳壳,那后面配伍其他方里可以碰到多次了。前胡、茯苓也是常用的一种组合,前胡、茯苓,不管这个方参苏饮,以后杏苏散,到清代,时代隔得很久,大家都有个配伍习

8、惯, 一个共性。前胡有一点发散作用,辛散,而前胡又有降气作用,有降气化痰,止咳嗽,和茯苓相配,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考虑咳嗽有痰。脾虚,脾胃可以失运,有一定气虚程度了, 然后这个方里佐药第三组是人参,是全方方义分析一个重点,人参在这个方里,当然这个方的认识也是逐步的,原来就有个方摆在那里,包括小儿药证直诀,和剂局方,历代这个方用得很多,而且基本结构逐渐的被人们公认,在分析这个方的基础上,一直到清代初期相当于康熙前后这种时候,那喻嘉言他就对这个人参的用法在其中, 跟助正祛邪和补益元气区分开来,因为这个方里我们讲到这个补法时候曾经提到过,补法相当于补元气、补虚,补法可以用来助正祛邪, 这个提出

9、来,它和这种有外邪这种不用补法并不矛盾,所以喻昌强调用人参三五七分,助正气鼓邪外出,不是在于补益元气,所以历来对这个方里的人参的一个具体作用也讨论了很多,所以我们认为它可以助正气鼓邪外出,同时防御外邪防止重感。 但历来讨论这个很多啦,助正祛邪,还有防御外邪,因为这类人有气虚这种体质特点,容易重感,也有的说人参既能益气,也能益阴,那个助正气它可以治汗源,能够益阴,使得发散药汗出有源,儿科方面这个讨论挺多,现代把它局限于两个方面,很重要体现人参量少,喻嘉言说予人参三五七分, 助正气鼓邪外出, 全非为了补益元气或者大补元气这个意思啦。 佐使药甘草助人参益气, 同时调和药性。 生姜、薄荷,也是历来解表

10、方里常用的一种基本结构,有的把它看作药引子。 因为在这类方里用量较小了,用来疏散表邪,用薄荷这类偏凉的药物,可以制约避免辛温发散太过。 从这个方的一个结构来看, 实际上是气血津液兼顾的,在解表的同时,调整内在的气血津液,药物并不少。由于这个基础,后世把它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了,这用的人很多。从明代就有一些人这样使用,一直到晚清,清代后期像吴鞠通这些医家,很称赞它,说是用这个方治痢疾,“屡验屡效,百发百中”,提得很高;时病论的作者雷少逸,也是善于用这个方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的;喻嘉言(喻昌)就把这个方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起了个名字叫逆流挽舟法。那这个逆流挽舟法, 后来大家都也公认了, 这个名称,也就成为这个方治疗痢疾的一个专门所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