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原理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283424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成型原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材料成型原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材料成型原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材料成型原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材料成型原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成型原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成型原理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1 .何谓结晶过程中的溶质再分配 位是否仅由平衡分配系数 K0所决定?3相图 上的液相线和固相线皆为直线时,试证明 K。为一常数。答:结晶过程中的溶质再分配:是指在结晶过程中溶质在液、固两相重新分布的现象。溶质再分配不仅由平衡分配系数 K。决定,还受自身扩散性质的制约,液相K。为一常数,证明如下:如右图所中的对流强弱等因素也将影响溶质再分配当相图上的液相线和固相线皆为直线时示:液相线及固相线为直线,假设其斜率分别为mL及ms,虽然Cs、Cl随温度变化有不同值,但K Cs (Tm T)/ms=mL=常数, 0 Cl (Tm T )/mL ms此时,K。与温度及浓度无关,所以,当液相线和固相

2、线为直线时,不同温度和浓度下K。为定值。2 .某二元合金相图如右所示。合金液成分为 Cb=4。,置于长瓷舟中并从左端 开始凝固。温度梯度大到足以使固-液界面保持平面生长。假设周相无扩散,液相均匀混合。试求:a相与液相之间的平衡分配系数 K。;凝固后共品 体的数量占试棒长度的百分之几 用凝固后的试棒中溶质 B的浓度沿试棒长 度的分布曲线。解:(1)平衡分配系数Ko的求解:由于液相线及固相线均为直线不同温度和浓度下 Ko为定值,所以:如右图,当 T=500 C 时,30%60%=0.5图4-43二元合金相图K。即为所求a相与液相之间的 平衡分配系数.(2)凝固后共晶体的数量占试棒长度的百分数的计算

3、由固相无扩散液相均匀混合下溶质再分配的正常偏析方程Cl代入已知的 Cl = 60% , K0= 0.5, C0= Cb=40%可求出此时的h二44.4%由于T=500C为共晶转变温度,所以此时残留的液相最终都将转变为共晶组织所以凝固后共晶体的数量占t棒长度的百分数也即为44.4%.(3)凝固后的试棒中溶质 B的浓度沿试棒长度的分布曲线(并注明各特征成分及其位置)如下:60%3 .在周相无扩散而液相仅有扩散凝固条件下,分析凝固速变大(R-R2,且RR)时,固相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溶质富集层的变化情况。答:在周相无扩散而液相仅有扩散条件下凝固速度变大时(1)周相成分将发生下列变化:当凝固速度增大时

4、,固液界面前沿的液相 和周相都将经历:稳定态一 不稳定态一 稳定态的过程。如右图所示,当R2 Ri时 在新、旧稳定状态之间,CsCo。重新恢复到稳定时,Cs又回到Co。R2上升 越多,R2/R1越大,不稳定区内Cs越高(2)溶质富集层的变化情况如下: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R越大,在 固-液界面前沿溶质富集越严重,曲线 越陡峭。如右图所示。R2越大,富集层高度AC越大,过渡 区时间(At)越长,过渡区间也就越宽。在新的稳定状态下,富集区的面积将减小。4 . A-B二元合金原始成分为C产Cb=2.5%, K0=0.2, m|_ =5,自左向右单向凝固,周相无扩散而液相仅有扩散(DL=3X105

5、cm2/s)。达到稳定态凝固时,求 * _ *(1)周-披界面的Cs和Cl ;(2)固-液界面保持平整界面的条件。解:(1)求周-披界面的Cs和Cl :由于周相中无扩散而液相中仅有限扩散的情况下达到稳定状态时,满足:* CCl/, C*s=C。K0代入 C=Cb=2.5%, Ko=0.2即可得出:*, C02.5% Cl=12.5%K00.2C s= Co = 2.5%(2)固-液界面保持平整界面的条件:当存在“成分过冷”时,随着的“成分过冷”的增大,固溶体生长方式将经历:胞状晶一柱状树枝晶一内部等轴晶(自由树枝晶)的转变过程,所以只有当不发生成分过冷时,固-液界面才可保持平整界面,即需满足G

6、l mLC。(1 K。)RDl K0代入 mL=5, C0=Cb=2.5% , Dl=3X 105cm2/s , K=0.2可得出:GlR)1.67X 104 c/cm2s即为所求.5 .在同一幅图中表示第一节描述的四种方式的凝固过程中溶质再分配条件下 周相成分的分布曲线。答:四种方式凝固过程中溶质再分配条件下周相成分的分布曲线:(单向凝固时铸棒内溶质的分布)6 .论婴I通逑婴输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佬偿至而菽gl?在不平衡加固时,使液固界面前沿的液相中形成溶质富集 福同开始端距尚蹄同末端层,因富集层中各处的合金成分不同,具有不同的熔点,造成液固前沿的液相处于不同的过冷状态,这种由于液固

7、界面前沿合金成分不同造成的过冷。热过冷的涵义:界面液相侧形成的负温度剃度,使得界面前方获得大于Tk的过冷度。成分过冷与热过冷的区别:热过冷是由于液体具有较大的过冷度时,在界面向前推移的情况下,结晶潜热的释放而产生的负温度梯度所形成的。可出现在纯金属或合金的凝固过程中,一般都生成树枝晶。成分过冷是由溶质富集所产生,只能出现在合金的凝固过程中,其产生的晶体形貌随成分过冷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当过冷程度增大时,固溶体生长方式由无成分过冷时的“平面品”依次发展为:胞状晶一柱状树枝晶一内部等轴晶(自由树枝晶)。成分过冷与热过冷的联系:对于合金凝固,当出现“热过冷”的影响时,必然受“成分过冷”的影响, 而且后

8、者往往更为重要。即使液相一侧不出现负的温度梯度,由于溶质再分配引 起界面前沿的溶质富集,从而导致平衡结晶温度的变化。在负温梯下,合金的情况与纯金属相似,合金固溶体结晶易于出现树枝晶形貌。7 .何为成分过冷判据 城分过冷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成分过冷”判据为:mLC lDlK01 K0RNDl e L当“液相只有有限扩散时,6 n=8, Cl Co,代入上式后得Gl nC0(i Ko)r FK0一( 其中:Gl一液相中温度梯度R 晶体生长速度mL 液相线斜率Co 一原始成分浓度Dl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Ko一平衡分配系数K)成分过冷的大小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液相中温度梯度Gl , G

9、l越小,越有利于成分过冷2)晶体生长速度R , R越大,越有利于成分过冷3)液相线斜率mL ,mL越大,越有利于成分过冷4)原始成分浓度Co, Co越高,越有利于成分过冷5)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 Dl, Dl越底,越有利于成分过冷6)平衡分配系数Ko,Ko1时,Ko越大,越有利于成分过冷。(注:其中的Gl和R为工艺因素,相对较易加以控制;mL, Co , Dl, Ko,为材料因素,较难 控制)8分别讨论“成分过冷”对单相固溶体及共晶凝固组织形貌的影响?答:“成分过冷”对单相固溶体组织形貌的影响:随着“成分过冷”程度的增大,固溶体生长方式由无“成分过冷”时的“平 面品”依次发展为:胞状晶-柱状树枝

10、晶-内部等轴晶(自由树枝晶)。“成分过冷”对共晶凝固组织形貌的影响:1洪晶成分的合金,在冷速较快时,不一定能得到100%的共晶组织,而 是得到亚共晶或过共晶组织,甚至完全得不到共晶组织;2)有些非共品成分的合金在冷速较快时反而得到10期的共晶组织;3)有些非共品成分的合金,在一定的冷速下,既不出现10期的共晶组 织,也不出现初晶+共晶的情况,而是出现“离异共晶”。9 .如何认识“外生生长”与“内生生长”?由前者向后者转变的前 提是什么?仅仅由成分过冷因素决定吗?答:“外生生长”:晶体自型壁生核,然后由外向内单向延伸的生长方式,称为“外生生长”。平面生长、胞状生长和柱状树枝晶生长都属于 外生生长

11、.“内生生长”:等轴枝晶在熔体内部自由生长的方式则称为“内生生长”。如果“成分过冷”在远离界面处大于异质形核所需过冷度(AT异),就会在内部熔体中产生新的晶核,造成“内 生生长”,使得自由树枝晶在固-液界面前方的熔体中出 现。外生生长向内生生长的转变的前提是:成分过冷区的进一步加大 。决定因素:外生生长向内生生长的转变是由成分过冷的大小和外来质点非均质生核的能力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大的成分过冷和强生核能力的外来质点都有利于内生生长并促进内部等轴晶的形成。10 .影响枝晶间距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枝晶间距与材料的机械性能 有什么关系?答:影响枝晶间距的主要因素:纯金属的枝晶间距主要决定于晶面处结晶潜

12、热散失条件,而一般单相合金的枝晶间距则还受控于溶质元素在枝晶间的扩散行为。通常采用的有一次枝晶(柱状晶主干)问距di、和二次分枝间距d2两种。前者是胞状晶和柱状树枝晶的重要参数,后者对柱状树枝晶和等轴枝晶均有重要意义。一次枝晶间距与生长速度R、界面前液相温度梯度Gl直接相关,在一定的合金成分及生长条件下,枝品间距是一定的,R及Gl增大均会使一次间距变小。二次臂枝晶间距与冷却速度(温度梯度Gl及生长速度R)以及微量变质元素 (如稀土)的影响有关。枝晶间距与材料的机械性能:枝晶间距越小,组织就越细密,分布于其间的元素偏析范围就越小,故越容 易通过热处理而均匀化。而且,这时的显微缩松和非金属夹杂物也

13、更加细小分散, 与成分偏析相关的各类缺陷(如铸件及焊缝的热裂)也会减轻,因而也就越有利于性能的提高。11 .根据共晶体两组成相的Jackso例子,共晶组织可分为哪三类?它们 各有何生长特性及组织特点?答:根据共晶体两组成相的Jackson因子,共晶组织可分为下列三类:(1)粗糙-粗糙界面(非小晶面-非小品面)共晶。(2)粗糙-光滑界面(非小晶面-小晶)共晶。(3)光滑-光滑界面(小晶面-小晶面)共晶。各自何生长特性及组织特点:第(1)类共品,生长特性为:“共生”生长,即在共晶偶合长大时,两相彼 此紧密相连,而在两相前方的液体区域存在溶质的运动,两 相有某种相互依赖关系。组织特点为:对于有共晶成

14、分的合金,其典型的显微形态是有规则的层片状或其中有一相为棒状或纤维状(即规则共 晶);对于非共品成分的合金,在共晶反应前,初生相呈树 枝状长大,所得到的组织由初晶及共晶体所组成。第类共晶体,生长特性为:长大过程是相互偶合的共生长大。组织特点为:组织较为无规则的,且容易发生弯曲和分枝。第(3)类共晶体,生长特性为: 长大过程不再是偶合的。组织特性为: 所得到的组织为两相的不规则混合物。12试描述离异共晶组织的两种情况及其形成原因。答:离异共晶组织有两种情况:“晶间偏析”和“晕圈”。晶间偏析的形成原因如下:(1)由系统本身的原因:如果合金成分偏离共晶点很远,初品相长得很大,共晶成分的残留液体很少,

15、类 似于薄膜分布于枝晶之间。当共晶转变时,一相就在初晶相的枝晶上继续长出, 而把另一相单独留在枝品问。(2)由另一相的生核困难所引起:合金偏离共晶成分,初晶相长得较大。如果另一相不能以初生相为衬底而生核,或因液体过冷倾向大而使该相析出受阻时,初生相就继续长大而把另一相留在枝品问晕圈的形成原因:由两相在生核能力和生长速度上的差别所引起的,所以在两相性质差别较大的非小品面-小晶面共晶合金中常见到晕圈组织。13试述非小晶面-非小晶面共生共晶组织的生核机理及生长机理,组 织特点和转化条件。答:非小晶面-非小晶面共生共晶组织的生核机理如下 :如下图(示意图可不画出)所示,品转变开始时,熔体首先析出富A组元的a固溶体小球。a相的析出促使界面前沿B组元原子的不断富集,且为B相的析出 提供了有效的衬底,从而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