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928309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方论本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清魏荔彤 撰痉湿病脉证治第二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魏氏对于痉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即作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 不恶寒,名曰柔痉。按此条申明痉病本名,就其所感分言之,示人知所以名病之义也。言太阳 病,亦表受病也。表受病,则外感而非内伤也。发热无汗,亦寒伤太阳之营也。 寒伤营原应恶寒,何言反恶寒?对下文而不恶寒,互言之也;言痉病亦有不恶寒 者,故可言反也。发热无汗恶寒,寒伤营于太阳,明为伤寒中之太阳伤寒病矣, 何以名之曰刚痉?则于反字寓义也。伤寒之太阳病,无论风寒俱恶寒,而痉病则 有恶寒、不恶寒之别,此所以不同于伤寒,而别为一病也。又言太阳病

2、亦表病, 外感而非内伤也。发热汗出,亦风伤太阳之卫也,风伤卫,亦应恶风,而不恶寒 者,可知并不恶风也。如为伤寒之风伤卫,则必恶风,今又不恶风寒,所以亦不 以伤寒病为名,而以柔痉为名也。至所以寒伤营而恶寒,风伤卫而不恶寒之理, 此乃所以为痉病之故也。盖伤寒太阳病,风自风,寒自寒,所以可以名之曰伤寒。 痉病太阳病,风不独风,寒不独寒,必挟湿邪中于表。外寒挟湿于太阳,则其人 表外一味阴邪,故恶寒;风挟湿于太阳,则其人表外阳邪合于湿邪,非一味阴邪, 乃温邪也,故不恶寒。此就风寒分言其邪之性情,以定刚柔,复就风寒挟湿感人 处言其邪之纯杂,以定寒温,见别于伤寒之太阳病,无论中风中寒,俱恶寒也。 严辨痉病之

3、异,所以便于后之立法出治也。或问伤寒风伤卫亦阳邪,何以畏寒?答曰:伤寒风伤卫之阳邪人,汗出表虚, 故恶风而有类于恶寒。今风邪挟湿,混为温热之邪在表,风寒非所畏矣,此所以 异于伤寒之太阳中风也。然又不但辨乎此,必合诸证而辨之,而不为伤寒之中风、 中寒,为痉病之中风湿、中寒湿,方可大明也,又岂专专执一而论乎?湿者,中立之邪,无所住着,附于风寒而感人,附寒者更见其寒,附风者随 成其热,此湿邪以无定之性情为性情者也,即痉家分刚分柔之义也。但刚虽阳也, 而实阴邪,柔虽阴也,而实阳邪,乃就人身所受之病邪名之,如地气之以高突为 阴,以洼下为阳之理也。若专为湿邪所感,而不挟风寒,则又为湿病,有专名矣。 仲景以

4、痉、湿、三者合一卷,不过以相类而可以比属者分章为论耳。要之各有 专名,则各有专病不反为牵混,致滋纠缠。余仍从原文分注,不敢有悖而已。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按此条乃申解痉病本脉。见同为表病,必审所挟何邪,明其难治,则知难 无难矣。太阳病非伤寒之中风、中寒,另为痉病首揭之矣。然伤寒太阳中风寒之 脉应浮,痉病太阳中风湿、寒湿之脉,同在太阳,亦应浮也。今不浮而沉,知风 寒之邪初感于表,而已挟他邪坠之矣。更兼乎细,中风当弦不弦, 中寒当紧不 紧经,按之濡软,则细之诊也。是即湿病中之本脉,见于太阳病表中风寒之内, 则为风寒挟湿更无疑也。风寒挟湿在表,全赖里中正气及正阳旺盛,则驱风寒、

5、除湿邪俱易为力,非同单中风寒,但治其表,即可已病也。仲景特明之曰难治, 正恐误治者一味发汗治表,或大下除湿致起大变耳。设于治风寒挟湿之中,遇见 沉细为脉者,便审谛其在里之正气与正阳,又何不可立奏肤功乎?故知言难治者, 正恐误治为难耳。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 身疼痛以,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按此条复申解痉病因误治而成,分言其致变之由,示人知所禁也。太阳之 表,风寒挟湿感人,能成痉固矣,亦不尽然也。有太阳本经但中寒,或但中风, 为医家发汗过多,而致成痉病者,不可不知其由来矣。太阳中风,不宜发汗,发 汗即为误也。太阳中寒,固宜发汗,亦不可发汗过多也。不宜发汗

6、而发汗,宜发 而过多,则表益虚矣。表虚而其人大汗出,沾濡衣被之间,因汗为湿,因湿为邪, 邪乘汗之虚而复入表,是在表初感之风寒未必去,而乘虚以入之湿邪并为患,遂 相合而成一病矣。风而合湿,则为柔痉,寒而合湿,则为刚痉,犹之乎风寒挟湿 中表之病也。此本为太阳之中风、中寒,因汗多而可以致痉之故也。业医者曷可 不加意于放手发汗也乎?再或其人本太阳中风病,不解肌驱风于外,乃用苦寒下坠风邪入里。此里非 脏腑之里,亦非躯壳之里,乃卫之里,即营之表,经筋脉道之间也。本为风邪, 为下药之寒湿所混,亦遂合为一邪,为患于脉行之遂道。卫行脉外,营行脉中, 营卫之交,更无二道,今为风寒挟湿杂错于中,安得不为痉病乎?此乃

7、因太阳中 风误下而成之痉也。医又不可见太阳中风病放手言下也。病变至此,亦惟有引风 徐出,除湿于渐,表里兼治之为当耳。乃又误为发汗,原属风邪,本不宜汗,经 误治变痉,更不宜汗,发汗则脉道中之正气伤,汗出则正气更不足以胜邪,湿与 风遂交战矣,湿欲为聚,风欲为散,且湿凝其血,风鼓其气,此经络所以拘急也。 此皆业医者误治所贻之害也。至于疮家,则表虚血热之人也。表虚则易感外邪而身疼痛,血热则易致液出 而汗淋漓,主治者遇此,于治表邪中必顾其正虚,于宜取汗处必虑其血亡。若孟 浪而为发汗,汗斯大出,其表乃益疏,邪湿必因衣被之沾濡,遂入经遂而为患, 兼有血虚之热,混杂于脉道之间,风湿热三邪相参错于太阳之分,而痉

8、病成矣。 此仲景所以言疮家不宜轻为放手发汗也。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 其脉如蛇。按此条乃申明痉病有属于风邪挟湿之柔痉者,历举诸证,示人知其辨验, 方可明于立法而知禁也。痉病由误治而成,既言之,然刚痉柔痉诸症之情状,必 先辨之。请言柔痉,如病者身热足寒者,何也?外感之风邪郁于表分,则身热也, 所挟之湿阻于里分,则足寒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独头动摇者,无非风挟 湿邪郁闭其表,湿挟热邪盛行于里。风挟湿而外郁,郁久而热愈深,湿挟热而上 炎,炎甚而风更厉,总为风湿挟热之邪。内经所谓湿上

9、甚为热,此也。以致 血耗于内,而遂道空虚,风行于身,而筋骨拘急为卒口噤、为背反张,无非风热 鼓荡于中,而湿邪留滞其间,正气不为舒通,病邪弥漫莫制,此痉病中最盛之邪 也。批讲出痉病根源。此即初条所谓柔痉本证也,法当驱邪固卫,除湿清热为 治。乃发其汗,汗出而表虚生寒,且汗出而湿邪遂滋,寒湿相得,成为一家,表 正已虚,不可开散,于是恶寒更甚,而正阳愈微矣。此与太阳中风发汗过多之亡 阳相类,其阳宜乎迅于奔脱矣。然其中间杂湿邪,虽为病气,却是羁绊阳走之物, 阳欲因汗出亡,又因湿濡滞,所以诊之而其脉如蛇。批形容如蛇好。夫弦直为 痉病本脉也,今又言蛇,则为痉变脉矣。乃欲伸因湿不能伸,欲屈因风不能屈, 阳之离

10、合去留,均在未可知也,可不急为匡救乎?此柔痉不治风湿,而误为发汗 亡阳之禁也。凡治柔痉者,当谨识之勿误也。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 下行。按此条乃申明痉病之本脉,示人知审辨乎变证变脉,而用法庶无误也。痉 病中之柔痉已明之。若不明其变证变脉,则病机之进退无由识,是不可不详为审 谛之。如痉病,其人暴腹胀大者,此痉病诸证之一变也。痉病表证也,而腹胀里 证也,表证罢,必传里。痉病邪在太阳,亦如伤寒邪在太阳乎?伤寒太阳邪传里, 痉病太阳邪亦必传里乎?若痉病表邪传里,而腹必暴胀大,则痉竞为传里之痉病 矣。传里岂可言解哉?是必别有故,而不可以为传太阴。暴腹胀,谬撰太

11、阴痉病 之说也。盖痉病之邪,原属风寒挟湿,必风寒外解,不与湿邪相丽,而后湿邪无 所依着,不得不顺其下坠之性入腹作胀矣。风寒外解,而湿下行,所以为欲愈之 机也。如是诊之,脉必浮而不沉,缓而不弦矣。乃诊之脉如故,犹之乎太阳痉病 之沉细也,且反伏弦矣。弦即细脉之有力者,今更伏而深,见此知邪入里愈深也。 仲景仍名之曰痉,可知痉病有暴腹胀大,而病不已者,则湿气内盛所致。 批 湿邪与内寒相混,则在表而不能入里,故暴腹胀大者为欲解,乃湿邪与风寒二邪 已相离矣,与下文脉如故当另作一段看。脉如故,反伏弦者痉,此中无腹胀病, 原注少失,即牵混矣。固属之太阴,而非如伤寒传经之入里也。设图维之于早, 从表证治,则俱解

12、矣,何至必贻湿邪内盛之忧乎?此亦医家失于延误之过也。虽 然,痉病之变证变脉可验矣。其本脉若何?前条所言沉而细者,亦痉家初感风寒 挟湿之脉也。既成痉病,则湿邪内盛,风邪外盛,变热为患,弥漫三阳,而脉又 变矣。仲景特为申言其变脉曰: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弦者风象也, 紧者寒象也,合紧与弦,直上下行辨之,知风寒挟湿,流连于脉道,邪气有力, 而脉见直上下之诊。并正脉失其正象,俱为邪气所侵夺,而以病脉之形为形矣。 此仲景善于形容脉情,而示人因是以求病邪之情也。魏氏对于痉病的治疗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

13、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 发。按此条乃申明治痉病中柔痉之法,因详举其脉证,示人知所辨也。太阳病, 其证备,则所谓发热汗出而反不恶寒也。且其人不止颈项强急,更身体亦强,几 几然滞重不便周旋,乃风邪挟湿气,中于太阳之本证也。如为伤寒之太阳中风也, 其脉必浮,今则沉,其脉必缓,今则迟,是沉者浮之对,迟者缓之过也。单为风 邪中太阳则浮缓,兼乎湿邪中太阳,则濡滞之象、重着之形,俱见于脉矣。此痉 病之所以为痉病也,仲景示人曰此证脉为痉,不得以沉为在里及在阴经、迟为阳 微,或为内寒也。主之以栝楼根之苦,泄其风湿内郁之热,以桂枝、生姜之辛,

14、透表驱风,以芍药之酸收,敛阴不使营血妄动致汗大出,以甘草、大枣助胃补中, 俱为风邪言治,而湿亦可除矣。盖泄热而湿半去于下,驱风而湿半去于表,敛阴 正所以逐水,助胃正所以通滞,何非驱风除湿兼治之义乎?其服法取微汗,同于 伤寒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法,不使大汗流漓。若汗不出,啜热粥发,亦同于伤寒太 阳中风服桂枝汤法。汗出不彻,啜粥尽剂,无非以治风为急,而除湿在其中矣。 此乃仲景专为太阳阳中风湿之柔痉病立治法也。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 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酒洗 甘草三两, 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上七味,咀,以水

15、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按此条乃申解治痉病中刚痉之法,亦详其脉证以示人知辨也。太阳无汗, 则必反恶寒,如首条刚痉证所言也。小便不利,湿邪与风寒相搏,正气之化不行 矣。气又上冲胸,是亦湿邪上逆,如水气之上逆也。是必其人素有积湿,故与外 邪相召也。口噤不得语,则欲作刚痉之势已成,容不急以驱风除湿之中,而兼以 散寒为治乎?仲景主以葛根汤。葛根,阳明发汗之药也,何以用之于刚痉?盖痉 病多在太阳阳明之交也,颈项强急所以连身体皆强也,且风湿之邪,中于太阳, 不过在卫,故以桂枝之力,可胜驱驰之任。如再兼寒邪,则凝滞

16、又在营分矣,营 卫合病,而湿入遂道,非葛根发肌肉中之邪者,不足为君主之品矣。且非兼用麻 黄,亦不足治兼感之寒邪矣。而太阳阳明并感并治,又为法中用法也。其用桂去 皮,又不同于柔痉之用桂枝,意在温中助阳以除内湿,因有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二证故耳。若无此二证,则亦桂枝是用,又何必用桂去皮乎。去皮者,治表者半, 而治里者半也。芍药等四物,其义不出前条所论。服法亦悉以桂枝汤为程序,意 在微汗,而无取于汗过多也,何非前条申戒之旨乎?此乃仲景为太阳中风湿兼寒 之刚痉立治法也。方中用桂,既云去皮,定非用桂肉。痉为病一本痉字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苦寒 芒硝三合,咸寒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 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按此条乃申解痉病中里邪壅盛,可与涤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