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9272538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关于印发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皖农牧2011392号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产局、畜牧兽医局),委属各单位:现将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实施。二一一年十一月五日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的意见(皖政办201042号)和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处于以散养为主体的传统畜牧业向以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现代畜牧业转型时期,先后经受了禽流感、三聚

2、氰胺事件、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和金融危机等冲击。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先后组织实施了畜牧业富民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式发展等重点工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畜牧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2010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515.0万吨,比2006年增长21%。其中肉类总产375.4万吨,禽蛋产量119万吨,牛奶产量20.1万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猪、家禽生产稳步发展,牛羊生产企稳回升,奶业超常规发展,现代畜牧业稳步推进。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8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29.27%,比2006年增长1.07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

3、58.13元。2、养殖方式发生明显转变。已形成江淮和淮北生猪、江淮和沿江家禽、皖北肉牛肉羊和城郊奶牛等优势区域,2010年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5%,比2006年提高30个百分点;畜牧科技推广步伐加快,完成全省44个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新发现黄山黑鸡等4个国家级资源,新培育5个国家级品种(配套系),新增省级种畜禽良种场33个,种畜禽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全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3、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各类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省现有国家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占我省龙头企业“国家队”的近一半,省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72家,占省级龙头企业1/4。农民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319家。年规模加工鲜奶

4、能力100万吨,年加工生猪能力2000万头。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优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形成了宣城市肉鸡产业集群、合肥市生猪和肉鸡产业集群、阜阳市猪牛羊加工产业集群、淮北市肉猪加工产业集群等一批优势原料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区域。4、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科学免疫、综合防治、突出重点、分级负责,采取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引进新疫苗、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动物疫情保持稳定。5、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常年畜产品质量抽检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居于

5、全国前列。6、畜牧兽医管理服务能力增强。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从省级到市、县级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督查、技术支撑、技术推广新体系。省级设立高配的安徽省畜牧兽医局,市、县按要求完善了机构,乡镇设立了畜牧兽医站或区域站,村级建立了动物防疫员队伍。2010年全省实有村级防疫员16203人,实行合同化管理,人均补助每年不少于3600元。改革后全省县级机构编制数2291个,实有人数2158人;乡镇级机构编制数2530个,实有人数2188人,初步构筑起由省到市、县、乡、村较完整的动物防疫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二)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重大机遇期,加快畜牧业发展

6、,既有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1、有利条件一是政策环境机遇。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出台一系列扶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宏观政策,为我省畜牧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资源成本优势。我省是产粮大省,饲料饲草资源丰富;淮猪、皖西白鹅、黄山黑鸡等地方畜禽品种生产性能好、风味独特;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条件优厚。三是市场优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膳食结构改善,省内畜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我省已基本实现与“长三角”地区无

7、缝对接,仅上海每年需从外地调入活猪近千万头,市场空间巨大。四是区位优势。我省毗邻苏浙沪,紧靠长三角,交通便利,苏浙沪已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进行畜牧产业和资金转移,我省正面临着接纳辐射、承接转移、实施东进战略、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五是发展空间广阔。畜牧业是朝阳产业,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从国外发展经验看,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而我省目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较低,畜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2、面临挑战一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规模养殖仍处于数量快速发展但亟待提高素质的阶段,标准化规模生产比例不高;种畜禽自给能力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8、,兽药、饲料等投入品及畜产品安全监测手段落后,质量安全保障难度加大。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提高产量的技术多,改善质量、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少;外来引进技术多,自主创新技术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少;教研推联动机制尚不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差距。三是动物疫病防控难度较大。由于大量活畜禽频繁调运、不当使用抗生素、饲养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原因,新老畜禽传染病不断出现,混合感染病例增多,疫病诊断和防控难度增大。动物疫病防控手段与不断增加的疫病风险不相适应,风险因素不断累积,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9、。四是畜牧业发展外部制约较多。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受市场供求和突发动物疫情、畜产品安全事件冲击大,加之生猪价格大起大落,挫伤了养殖户积极性。市场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市场预警体系、价格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能源价格攀升,农村劳动力成本、交通运输成本等显著增加,畜牧用地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保护任务繁重,治污减排难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畜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增多,这些都给畜牧业加速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二、“十二五”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一)发展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型升级、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十六字方针,扎实有效地推进全省

10、畜牧业健康发展。具体思路是:以农民牧业增收为核心,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稳定发展生猪、家禽业,加快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现代畜牧业的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化经营和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等全面升级,推动生态健康养殖,实现治污减排工作常态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建成面向长三角地区、幅射全国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加速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跨越进程,实现安徽畜牧业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肉蛋奶总产量力争达到6

11、3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40%,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比“十一五”末增长50%以上;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达到420万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质量安全水平和治污减排能力显著提高。(三)发展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加强产业指导。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引领作用,加强产业宏观指导,政策跟进,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2、坚持区域化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畜禽品种分布现状为依据,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建设,构建优势产业带。3、坚持突出重点,主攻关键环节。以现有畜牧业发展水平为基础,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实

12、施重点突破。4、坚持依靠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强化治污减排工作,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综合竞争力。三、主要任务(一)提升畜禽良种化水平。加快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省级重点扶持原种场、祖代场,市县级主要建设父母代场、扩繁场和健全人工授精站(点)网络体系。落实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和项目,实施主要畜种遗传改良计划,组建省级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开展种猪测定、拍卖和“优良种猪进站点”活动。实施奶牛品种改良和群体快速扩繁行动,推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加快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振兴肉牛业,稳定和扩大基础母牛群体。加强肉羊良种培育和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肉羊良种化

13、水平。努力培育全国重要的种禽产业集聚区。依法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扶持国家级、省级保护场(区、库)建设,鼓励培育畜禽新品种(系)。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建立优良种畜登记和推荐制度。生猪、奶牛、家禽等主要品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满足畜牧业快速发展需要。(二)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力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健康养殖,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小区)认定和创建活动,扶持建设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县。优化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江淮和淮北生猪、江淮和沿江家(水)禽、皖北肉牛、肉羊和城郊奶牛等优势区域生产供给能力。依法全面实行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备案制度,建立养殖档案。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强

14、饲草、秸秆等饲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合肥、马鞍山等奶牛核心养殖区青饲牧草基地建设。全省畜牧业优势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示范县带动能力显著增强,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加强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动物标识、监督监测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实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饲料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建立兽药、饲料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强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和监管工作,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实施“百场千村万户”监测计划,加快建立主要畜禽生产省级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省级畜牧信息监测水平,强化市、县畜牧统计监测和预警功能,建

15、立数据采集报送与智能分析的电子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和监测预警能力,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基本完善。(四)提升畜牧产业化水平。引进和扶持带动能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畜牧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形成一批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借助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平台,促进农超对接、产销衔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进一步提高,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食品工业重要支撑产业。(五)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养

16、殖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动物防疫体系,提升村级防疫员队伍素质,完善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规模养殖场等多种形式动物防疫服务组织。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警和应急体系。推行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农户分散饲养集中免疫与补栏补免制度。开展动物疫病防控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建立病死及扑杀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偿制度。启动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培训,全面构建起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四、重点产业布局根据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结构调整需求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确立五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稳定发展生猪、家禽业,加快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产业。(一)生猪区域布局。我省皖北和江淮地区是全国中部生猪优势区,具有传统养殖优势;大中城市郊区则集中分布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