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26700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妈妈太唠叨对孩子的伤害(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孩子们的心声中可以看出,妈妈们的唠叨波及孩子们看电视、学习、玩、上学出门、放学回家、穿衣、吃饭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牵手两代亲子课程 由此可见,“唠叨”的弊端多多,妈妈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不唠叨。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因此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 太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妈!这是一首风行网络的以妈妈的多种唠叨为歌词的妈妈之歌,这首歌之因此受到关注,引起人们的 共鸣,是由于诸多人均有个“唠叨妈”,有关调查显示,九成孩子觉得妈妈太唠叨,有人甚至说“唠叨”是“妈妈”的代名词,你也

2、是一种唠叨妈吗?唠叨妈觉得自己为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不领情,早已经不耐烦,甚至产生了厌烦和对抗心理。妈妈们爱唠叨的因素是什么?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如何才干不唠叨又效果好呢? 孩子心声 妈妈,别唠叨了好吗? 我们来看一下几种中学生对妈妈唠叨的感受: 小龙: 我的妈妈是个“唠叨”妈。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唠叨:起床晚了她要唠叨,吃饭少了她唠叨,看会儿电视她唠叨,写作业稍迟一会儿她唠叨;放学回家晚一会儿她唠叨,不懂得她哪儿来得那么多话、那么多紧张,唠叨简直成了她的“爱好”,我特烦,真受不了。此前,我常跟妈妈吵,家里布满了火药 味。后来,我懒得和妈妈吵了,她一“唠叨”,我就“屏蔽”,就是说,

3、她说的时候,我就想别的事,主线听不见。 阿雅: “上午,闹钟声刚响,妈妈就准时开始唠叨起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我刚从床上爬起来,妈妈又在唠叨:快去洗脸,别忘掉刷牙。还没等我从洗手间走出来,妈妈的唠叨声就又钻进了耳朵:别磨蹭了,快吃早饭。下午放学,刚回到家,妈妈的唠叨再次响起:快写作业,不写完作业就别想玩。终于写完作 业,刚打开电视准备看会儿动画片,妈妈又唠叨上了:看电视坐远点,少吃零食”我每天被她的唠叨轰炸,弄得头昏脑涨的,烦死了! 欣欣: “每天我一回家,妈妈总是唠叨个没完。先是催促我赶紧写作业,我开始写作业了,她又说坐姿要正、做作业要认真、写完好好检查、别忘了预习明天的功课,一会

4、儿提示我多喝水成天反复强调的就那几件事,我早就都明白了。目前,一听妈妈说话,我就脑袋大。” 小利: 上次考试我没有考好,妈妈很不快乐,每次我想多玩会的时候,妈妈就说:光懂得玩,看看你的成绩,考得那么差,还好意思玩? 从孩子们的心声中可以看出,妈妈们的唠叨波及孩子们看电视、学习、玩、上学出门、放学回家、穿衣、吃饭等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没看上面几种“样本”之前,你或许不觉得自己是个“唠叨妈”,看了“样本”是不是发现本来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唠叨”着孩子?因素分析 妈妈究竟为什么爱唠叨妈妈们“唠叨”不止,是觉得为孩子着想,对孩子好,其实否则。专家们给出了唠叨的 “实质”。香港心理专家李维榕觉得,

5、父母的唠叨是出自于一种紧张,一种放心不下,于是不能停口。父母不断的训话,诸多时候是说出来让自己安心,不是说给孩子听的。父母通过唠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证明:我可以对孩子做的都已经做了。 亲子专家将“唠叨”概括为四种状况:关怀式、命令式、习惯式、发泄式。关怀式: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怀。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命令式:不懂得如何才干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干这干那,管教方式太过简朴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习惯式: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未想过好的沟通方式,也没故意识到唠叨的无效。 发泄式:自己心里烦或者孩子没有达

6、到自己的规定,就唠唠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绪。 你的唠叨属于哪一种呢?不良影响 唠叨的不良后果 妈妈们唠叨的出发点是爱孩子,但对孩子与否真爱,不能光看出发点,最重要的是看“成果”。 唠叨会带来一下成果: 使人听觉模糊 反复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明明在听,却主线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反复听同样的声音产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听话,想想自己与否真的太唠叨了。唠唠叨叨只会令人厌 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在家长的唠叨声中长大,大多数孩子练就了对付唠叨的过硬本领,成果是父母唠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强。当孩子在心上构筑起唠叨“防火墙”,“金玉良言”,也很难穿透了。家教指引:家长切忌唠叨 教

7、育效果低下 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似的刺激,可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失去对父母的敬畏。最后当再次浮现相似刺激时,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唠叨式说教与心理慢性症 引起亲子矛盾 唠叨是反复、单调的刺激,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没完没了的反复批评只会使孩子厌烦,挑起孩子的敌意,使氛围紧张,矛盾更加激化。牵手两代亲子课程 由此可见,“唠叨”的弊端多多,妈妈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不唠叨。 解决之道 如何才干不唠叨妈妈如何才干改掉唠叨的习惯呢?专家给出如下措施: 1、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想作个好孩子,有向上求进之心。一时体现不好一定有她的因素,我们要和孩子一起面临问题,共同寻找改善的有效措施。

8、2、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种独立的个体,有她自己的人生路线,有权利决定怎么做,没有必要到处按照父母的“规划”去做,如果她们用自己的方式看待生活,我们应当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3、就事论事。孩子犯了错误,就告诉她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变化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 们的盼望,同步尊重孩子变化的过程。就事论事,用尽量简要的话语来体现。千万不要陈年老账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 4、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长大,会自然变化

9、。因此,家长不要那么琐碎、对孩子盯 得那么紧,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例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措施等。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 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步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她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环节说,先从孩子 最容易做到的环节说,完毕这一步再说下一步。、适时放手。该孩子承当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例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我们提示无效不妨放手,孩子

10、会“吃一堑长一智”。 、学会等待。某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但愿自己一说,孩子立即听、立即改正,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其实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孩子就 是孩子,她的心智和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某些事情她也许还没有理解,某些事情也许临时无法做好,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容许孩子有反复。孩子的成长 需要一种过程,这个时间不会因家长着急、唠叨而缩短。 妈妈经验 用眼神交流更有效 梅子易: 我此前每天喋喋不休孩子书桌文具摆放紊乱,不利于写作业。说的多了,女儿也见怪不怪,不当回事。目前,我改为:先协助孩子收拾一遍,然后神情严 肃注视她一小会儿,我用眼神告知她:我已经给你示范了,请你按照这样收拾,自

11、己的事自己做,不必劳我躬亲,文具摆放合理,做作业效率才高。孩子收到我的目光,她很惊奇,目光不敢与我长时间对接,积极游移了。我想她应当是明白了我的意思,我看她再用文具盒时,非常注重定置摆放。看到她如此,我对她投以赞许的 目光,她的眼神快乐地迎接上来,我们会心一笑。“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孩子接受到我眼神中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时,我是快乐的,她亦是快乐的。这和我歇 斯底里的吼她改正,她却若无其事不改正相比,眼神交流更文雅和有效。 专家主张 换种方式督促孩子 天津小朋友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 家长们长期针对某一事例的反复强调,事实上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属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累积。特别

12、是当孩子觉得已经完全有能力做好 某件事时,再三听到家长的唠叨时,她们就会觉得爸妈对自己缺少信任,从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叮嘱要适度,多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尽量 “一事一讲”。即便孩子一时没有做好,也不要简朴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方式督促她。此外,父母在叮嘱孩子时,应当多用“对于这件事,我的想法是”、“我觉得这样做会好些”等商量式语调,而少用“你应当”、“你必须”等命令式口吻,这样不仅会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效果也事半功倍。 域外教育 日本妈妈以身作则不“唠叨” 日本东京附近有一种“妈妈读书会”,容纳了远近4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妈妈。她们定期聚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 本来,日本也有些孩子不爱学习,妈妈唠叨、催逼,喊破嗓子,却收效甚微。于是,妈妈们自发成立联合读书会,抓紧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既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不断充实自己,同孩子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妈妈潜心读书替代了此前“喊破嗓子”,言谈中的书卷气息替代了此前的“唠叨”,饭桌上常以谈论知识为 话题替代了此前空泛的“催逼”。使孩子们的学习爱好大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