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11课导学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26209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语文11课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上语文11课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上语文11课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上语文11课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上语文11课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11课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蕲春县詹大悲中学2012年度秋季学期导学稿.语文.八年级上册 11.中国石拱桥课型:新授课 主备:陈振 审核: 使用者:学习目标清单1. 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对象的特征。2. 学习作者按照总-分的结构顺序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方法。3. 通过阅读本文,了解说明方法,并且能够分析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4.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体会说明文客观精确的语言。5. 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一、 课前预习导学【学习阅读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阅读说明

2、文,不妨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理清说明顺序,可以先逐段概括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能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理清说明顺序后,接着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全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在阅读中,注意前者“分”的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按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如果是并列,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对于后者,要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的:从现象

3、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把握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1. 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洨( )河 饮涧( ) 桥墩( ) 惟妙惟肖( )铺砌( ) 雄跨( ) 推崇 ( ) 混凝土( )【方法指导】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本问体裁是说明文,说明文有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匀称( ) 弧形( ) 拱桥(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2) 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

4、什么?最后写什么?划分文章结构思路。3. 再读课文,分析课文说明方法。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时,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知识链接】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了。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可以准确无误地引用到一些数据。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

5、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画图表,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观、更具体。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它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使人通俗易懂。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

6、状貌摹写。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注意: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和阐明事理服务。4. 为了准确的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边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1)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2)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3)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4)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二、 课堂研讨展示(一) 预习反馈小组为单位,验对预习答案,做

7、错的同学要向做对的同学请教,做对的同学要认真讲解。(二) 合作研讨1. 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说明的顺序也基本相同,举例时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2. 从文章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简要说说这样用的好处。先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用“.用了.说明方法,它.”的句子说话,体会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学法指导】说明文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阅读时要弄清作者先说明什么,再说明什么,最后说明什么。示例:“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它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3.为什么说我国的石拱桥有光辉的成就?作者是怎样解释说明的?

8、这一段文字在全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三) 活动展示活动一:我为赵州桥量身设计每个小组认真研读课文第五段,把握赵州桥的特征,先小组内合作交流,再为赵州桥绘制桥梁示意图。比一比,哪个小组对赵州桥的特征把握得最准,桥梁设计图画得最美观。活动二:走进桥文化 搜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和桥的故事等,小组合作,课堂上集中展示每个小组的搜集成果,并且做好课堂笔记,互相弥补。活动三:我为文章添彩课文中围绕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其实,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请就你熟悉的石拱桥再举一例,并且为她写上几笔。不过最好是紧扣文中所介绍的石拱桥的特点来介绍你家乡的或是出外游玩印象深刻的石拱桥。每个成员动

9、笔尝试,推选出写得较好的在班上交流。三、 课内训练巩固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形 ( )坡 雄( ) 桥( )和( ) 支( ) 混( )土 ( )听2.解释下面的词语巧妙绝伦:惟妙惟肖:独一无二 :交头接耳:3.调整下列句子的顺序。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正确顺序为_4.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11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

10、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 (A.美观 B.壮观有 C.奇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 (A.支持 B.支撑C.支架)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

11、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准确的词语。_ _(2)文中画线语句“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一句中,“设计”指的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A.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两个小拱 C.大拱和小拱 D.一个弧形的桥洞(3)用双竖线为这一自然段文字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4) 这一自然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5)下面三句引自文中的话角度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

12、项( )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张嘉贞说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斫说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A.施工技术 总体外观 艺术效果B.艺术效果 施工技术 总体外观C.总体外观 施工技术 艺术效果(6)选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7)“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的“肩”能否换成“边”“面”“头”?去掉“各”行不行?为什么?四、 课后反思质疑1. 小组为单位,对本文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同学提出来做进一步的探究。2. 学(教)后记:五、 课外拓展延伸1.文中写到拱桥是“卧虹”“飞虹”,诵读张旭的桃花溪,体会诗人笔下飞桥特色。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

13、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赏析】“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这句问讯,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美景的急切心情。2. 阅读课本第97页的第二段文字,思考: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什么?它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