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255635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精品文档.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第一章 概述1. 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2. 关于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可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3. 基数效用是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4. 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的基础;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序数效用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5. 福利可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6.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l 实证分析:是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的分析。实证经济分析,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l 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应该如何”等命题的分析,包含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l 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7. 福利经济学的场所与发展l 1920年,福利经济学问世;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测量、效用可比)的代表人物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l 帕累托、卡尔多、阿罗等人(序数效用、补偿原则、不可能定理)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3、。l 罗尔斯、森、黄有光等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8.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收入状况如何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从总体效率或总体福利出发,其目标是提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方案或改革措施。具体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及政策与方案研究。第二章 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1. 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指资源分配达到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反过来说,)。帕累托改进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2. 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l 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X、

4、Y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即:MRSXYA=MRSXYBl 生产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者都相等,即: RTSLKC=RTSLKDl 生产和交换(综合)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即: MRTXY =MRSXY3. 要理解的几个概念: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生产可能性曲线、边际转换率、埃奇沃斯框(盒形)图。4. 复习教材相关例题与习题。5. 完全竞争市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6.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l 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况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l 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

5、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7. 产权:个人或组织对财产等资源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及其他相关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8. 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9. 科斯第二定理的基本含义是: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市场里,产权的初始界定影响最终资源配置。即: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10. 次优原理:当现实经济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是,需根据来现实条件确定资源最佳(次优)配置,不需要求去满足其他其

6、他最优条件。11. 三种经济型态的区别:l 最优(第一优)型经济: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l 次优型经济:部分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同时信息和行政成本可忽略;l 第三优型经济:部分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同时信息和行政成本不可忽略。(最接近现实)12. 在第三优经济型态中:l 信息贫乏,采用最优行动准则;l 信息不足,采用第三优行动准则(根据信息对最优准则进行适当修正);l 信息丰富,采用次优行动准则。13. 请阅读教材第33页关于对商品X征税的分析;第三章 补偿原理及其应用1. 补偿原理:如果进行某项政策变革,使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假设受益者可以补偿受损者的损失并且有剩余,那么这项政策变革就是

7、可取的。这种判断社会改革政策是否有效的方法就称补偿原理。2. 补偿原理中的补偿一般是虚拟补偿,补偿原理包括卡尔多补偿、希克斯补偿和西托夫斯基补偿等。3. 卡尔多补偿标准:一项社会政策变革后,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在社会整体福利有所改善。4. 希克斯认为,如果受损者不能够有利可图地贿赂受益者来反对变革,那么该变革将会带来社会改进,是可取的。人们称希克斯的补偿原则为“长期自然的补偿原则”。 5. 卡尔多标准指由旧状态向新状态的变化,能增加社会福利,是正向检验。希克斯标准指由新状态向旧状态的变化不能增加社会福利,是逆向检验。二者实际没什么不同,所以后人称为“卡尔多-希克斯标准”。6

8、. 西托夫斯基补偿标准的内容:只有当由旧状态向新状态的变化能够增加社会福利,而由新状态向旧状态的变化不能增加社会福利时,这种由旧状态向新状态的变化,才真正地增加了社会福利。7. 试述卡希西标准的含义,并进行评价。8. 李特尔标准的含义:l 一项社会改革要看:(1)是否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2)是否满足希克斯补偿标准;(3)是否收入分配是否更合理。l 如果(1)和(2)中满足一条,同时(3)也能满足,则该项社会改革是可取的;如果均不能满足,则该改革不可取。9. 国民收入检验标准是指:若当前存在一个均衡市场(X,P),若通过一项社会政策改革后会变动到X , X 潜在帕累托优于X,那么以现行价格度量

9、的国民收入在状态X 比在状态X时更多,则此项改革则是可取得的。10. 试分析补偿原理在商品税和所得税取舍之间的应用。第四章 经济剩余分析1.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2. 生产者剩余的概念?3.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经济剩余的关系4. 影响消费者剩余的主要因素5. 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用图分析)第五章 市场失灵的福利效应1. 市场失灵的含义: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2. 市场失灵的表现:3. 市场失灵的福利效果:4. 几个概念:X-非效率;寻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外部效应5. 如何理解垄断带来的资源配置非效率

10、和寻租(用图示说明,哈伯格三角、塔洛克四边形)第六章 公共物品与社会福利1. 公共物品的概念:应由公共部门负责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2. 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以及不可分割性。3. 公共物品的分类:l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粹的)公共物品;l 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公共池塘资源);l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俱乐部产品)4. 运用成本收益法进行公共物品生产决策分析时须注意:(1)社会资源在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相互竞争中保持有效配置;(2)保证社会资源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决策项目之间和内部能够有效均衡的使用;(3)收益须考虑直接的经济效益和

11、外部效益;成本须考虑直接消耗和不利影响;(4)资金的时间价值;(5)影子价格;等5. 庇古均衡:对于每个人而言,当公共物品消费的边际效益等于税收(庇古税)的边际负效益时,就达到了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6. 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个人都按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相应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就可以达到最佳或高效率的配置。7. 影子价格:为了消除价格扭曲对投资项目决策的影响,合理度量资源、货物与服务的经济价值而测定的价格。第七章 收入分配的平等与效率1. 收入平等包括收入机会平等(最基本)、收入结果上的平等、收入实现(过程)上的平等。2. 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与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判

12、断。3. 奥肯的“漏桶理论”:平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多一分平等就少一分效率,多一分效率就少一分平等;强调收入分配平等的政策会形成一个漏桶,漏出代表效率的损失。4. 从静态的角度看,西方经济学界对此大体有三种观点: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公平与效率兼顾;5. 理解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的含义6. 十八大: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八章 社会选择理论1. 阿罗不可能定理: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的社会状态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13、或者说: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各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化为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2. 避免阿罗投票悖论的途径措施: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掌控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策略行为与选票交易;利用偏好程度不同的选择;中位投票人理论(含义);用脚投票(含义)。3. 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4. 利益集团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利益集团被定义为具有同样嗜好的个人群体。第九章 人口发展与应用福利经济学1. 经济福利一般指人们收入状况决定消费得到的利益。经济福利水平涵盖范围广泛,包括收入水平、社会环境及条件、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水平、各种社会保

14、障等等人们带来的利益的状况,主要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关。2. 消费水平是从狭义的个人消费状况及有此带来的经济福利水平。消费水平是反映经济福利状况的首选指标,其分析与评价指标包括:(1)消费支出状况;(2)饮食结构;(3)住房状况;(4)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及种类。3. 生活福利指标主要有:(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实际人均收入分配水平;(3)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医护人员数量;(4)交通运输业及社会公用设施发展状况;(5)环境状况;(6)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状况;(7)婴儿死亡率与人均寿命;(8)人口的受教育程度;(9)文化用品的供需状况4. 从人口出生率、投资率和教育水平等因素角度分析其对经济福利水平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复习方式:按章节顺序、知识点布局、知识应用逻辑,也可模拟按名词、填空、选择、简答、分析、论述等复习)大型思考题:1. 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失灵的表现、危害、成因及对策2. 结合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与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