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文献综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23691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同富裕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共同富裕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共同富裕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共同富裕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共同富裕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同富裕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同富裕文献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文献综述姓名吕冉学号1115124067学院11级商学院专业经济学2013年5月26日摘要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强调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公正的统一。实践表明,追求共同富裕的改革从经济领域开始。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贫富差距尤为突出,因此要不断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对地区、城乡发展的协调,同时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去予以保证。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

2、收入分配调节;引言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通过对国内学者文献的研究,从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容,目前我国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等做详细的分析。说明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一、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

3、义的价值目标和生产目的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夙愿和历史使命。王永宏的试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一文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本质。”1在龚云的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详细说明“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使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自由发展。”2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

4、,他在南方重要谈话中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结果归结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的原则。”4二、发展历程在顾光青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文中提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二大提出先富带动共同富裕,十三大将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十四大提出共同富裕要建立在先富带动、缩小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党的十五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的四项内容之一,就是“坚持和完

5、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十六大提出小康、和谐、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党在十七大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论述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是把“共同富裕”定位在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本质特征的基点上的。在30年来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对追求“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是一以贯之、不离不弃的,它代表着中国搞市场经济、追求现代化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党的领导集体本着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发

6、展的实践,将“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具体化。5三、现状卫兴华的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中提到“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高度强调并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其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为此,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外,惠民生的一系列措施也配套出台,如就业扶持、扶贫政策、全民医保、社会保障、安居工程、兴农富农、国家助学,等等。另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方面的政策措施

7、,也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惠民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都是体现了国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决心。我国2012年人均GDP虽然已达到6100美元,但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说明了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各级政府采取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措施,中国基尼系数逐步有所回落。但如果到2020年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只是达到小康水平,要达到世界中等发展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宋凡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指出“要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要靠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奋斗。”从这个意义上来

8、说,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长期的努力。7四、基本内容宋凡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中分别论证了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必须运用市场经济建立起克服平均主义的竞争机制”,“必须运用市场经济建立起先富带后富的激励机制”,“必须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必须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三方面内容。8在杨文森邓小平的共同富裕道路与第三次分配一文中详细论证了“第三次分配就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9所以共同富裕的实现,再分配领域的改革是专家学者共同的焦点。五、研究问题分析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在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通过

9、对多文献的研究和分析,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作为其物质基础。否则,即使消灭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也只能是贫穷的普遍化共同贫穷。邓小平正是针对“四人帮”胡诌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谰言,鲜明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0但在卫兴华的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一文中明确表示:“只强调和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不能保证实现共同富裕。”11即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总体框架的存在与完善为条件,有制度安排作为其必要基础,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这就要求应

10、有的制度安排即所有制基础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邓小平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2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等编写的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披露:我国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所占有的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的10的家庭的相应比例为1.4,贫富收入差距为32倍。这只是8年前的统计数据,而现在这个差距更是扩大了。根据我国众多关于贫富差距的资料显示,造成我国贫富分化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有种不同的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应分清浅层次的、枝节性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本

11、性原因。在龚云的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中明确指出“中国现实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并不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所致,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贯彻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迫切性。”13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见解和有待解决的问题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参考文献一般以2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比较权威的最新文献为主。1 王永宏.试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N.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6(4)2 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732).马克思主义

12、研究2012年第1期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载红旗文稿2011年第20期。4 刘国光.“先富”之后政策应转为逐步实现“共富”N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26日。5 顾光青.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6 卫兴华.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N.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第49卷第5期7 宋凡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6卷第3期8 宋凡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

13、和谐社会.N.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6卷第3期9 杨文森.邓小平的共同富裕道路与第三次分配N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6月.第23卷第6期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4-255页。11 卫兴华.我国当前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及其根源.N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9卷第5期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 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732).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及其贡献所做的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