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230538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摘要:目前,广大教师都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但是在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合理的使用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合理的整合在一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呢?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多媒体 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简便、快捷的从网络中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与物理课程科学的、合理的进行整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但可以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还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课程资源,把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合理的整合在一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呢? 一、正确

2、认识信息技术和物理课程的关系在信息技术和物理课程的整合中,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是教与学之间传输信息的载体和辅助工具。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参与,使物理课程本身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我们要大力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但并不是说使用的越多、越华丽、时间越长,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中要具体分析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播放的内容和时机,不能不加选择的去用。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利用,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但若使用不当,结果则适得其反。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如何合理的利用? 1书上可

3、以直接看到和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实物、现象要合理取舍和加工。有的课件,将课文上现成的知识内容、书上的插图、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实物全部展现,课件几乎变成了动画片。在过度的视觉冲击下,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多的被精彩的画面所吸引,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反而成了陪衬,加之信息量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挤占,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的内化。一节课下来,学生知之甚少,不仅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倒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这些书上可以直接看到和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东西,静态的没必要在多媒体上展示,如果要展示,可以加入优美的声音,有趣的画面,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导入“浮力”时,把课本中“气球升空”图制成动画形式,在介绍雷

4、电的电压时,通过动画再现风雨雷电的过程,形象迫真,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收到很好的效果。2对于一些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尽量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展示,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认识。例如,日食、月食现象,学生无法随时直接进行观察,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这类现象,使学生对这些现象获得具体的认识。分子无规则运动,学生不能直接观察,教学中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获得具体认识。 3对一些比较抽象,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合理的利用课程资源,创设认知情景,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例如,在“电压”教学中,由于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电流是怎样

5、形成的学生理解起来很难,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水流的形成和电流的形成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电流形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容易接受,从而突破教学难点。4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控的优点,把一些瞬间即逝的过程慢慢的展示给学生,清楚、详细的展示物理变化过程,认识并总结出自然界中物体变化规律,从而加深理解。例如,在“沸腾”教学时,通过对沸腾实验视频进行可控性演示,使沸腾时液体内部发生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归纳出液体沸腾的特点。在“视力的矫正”教学中,通过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动画的演示,将难以想象的生理现象以物理规律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可以很轻松的理解晶状体变化所起的重要

6、作用,变难为易。三、把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使实验教学更具有操作性随着课件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课件把实验过程详尽完整的呈现在教师面前。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把学生能直接观察和探究的实验,仅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只能得到直观的、平面的感受,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说在实验教学中绝对不能用多媒体资源替代物理实验。但这并不是说实验教学中不可以用多媒体,事实上是很必要的,把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会使实验教学更具有操作性。1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学生对实验仪器使用更加规范初中物理实验中,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等基本测量仪器的原理和科学的操作方

7、法,包括读取和简要处理相关数据,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杂实验,继而进行科学探究,获取物理知识的基础。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实物教具的自主观察,了解仪器结构、原理和特点,并在老师指导下实际操作练习,体验操作过程,掌握要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展示,使学生对仪器的结构有更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对操作过程的关键步骤和环节进行人性化控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例如在进行“电压表的读数”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不断改变电压表选用的量程及指针指示位置,让学生分别读出不同的电压,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电压表的读数,突破读数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2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

8、,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更加清晰明了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大都器材易得、操作方法简便、生动有趣、效果明显,通过实验在学生面前可以展现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得出物理规律,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好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但是有的实验可见度小,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例如,仪器读数、现象的观察,通过大屏幕放大,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有的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堂时间不够,例如,液体、固体扩散现象,进行比较缓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再现,将缓慢的变化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3通过

9、信息技术的利用,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效果新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实验室可以做的实验,应让学生亲自操作。但由于受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有时不尽人意,有的在现有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这样就可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我们就要通过课程资源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教学时,先按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但是由于实验中只能测得几组成像的实验数据,不可能观察到物距连续变化时成像情况,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甚理解。此时我播放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Flash动画课件,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到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在“电路的连接”实验中,利用“实物电路设计板(flash)”进行电路的连接方法指导、练习,可以纠正学生连接中的错误,避免实物连接中导致的仪器烧坏,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技能。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完善,以使我们把这种教学手段更科学、更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去。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