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92271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昭觉中学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新人教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四川省昭觉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一、例: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二、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这首诗中某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三、解答分析: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鉴赏事物形象,基本思路

2、是:以所写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四、答题步骤: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分析时务必联系具体诗句。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在指出物象的象征意义时,请使用术语,如:托物言志。五、答题示例: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 六、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3、 (2020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诗中刻画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20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孤

4、舟,表面上写的是江中孤单的小舟,在诗中同时代指舟中之人;既是写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孤独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20年江西卷)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答: 子规即杜鹃,子规的啼叫蕴含着感伤与哀愁,体现了诗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20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落空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5、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请分析作品中“小松”这一形象。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坚强不屈、怀有凌云之志的小松形象(步骤)。小松初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步骤)。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步骤)。(二) 分析诗

6、歌的意境一、例:枫桥夜泊 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简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二、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四、答题步骤:总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7、描述时务必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术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作者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五、答题示例: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步骤)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步骤)。情景交融的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步骤)。六、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2020年安徽)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

8、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20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辟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辟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全诗描绘了戍边战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

9、;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09年全国高考卷)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请简要叙述。 答案: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10、步骤)。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步骤)。 (三)理解赏析关键字词一、例: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二、提问方式: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句中某字别的版本也有写作*的,你认为哪个更妙?为什么?三、解答分析:鉴赏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诗中,联系全诗的主旨、结合全诗的意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进行揣摩。四、答题步骤:解释该字本

11、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如果该字用了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五、答题示例:“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在此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步骤):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人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依然,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步骤)。用自然人事的对照,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步骤)。六、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20年四川卷) 子 规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

12、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答:“空”是白白,徒劳的意思,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20年重庆卷) 菩萨蛮 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答:“住”是停止之意,“江住”是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年福建卷)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步骤),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