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9225555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管教不爱学习的孩子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促使孩子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 果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对电脑很有兴趣,他就愿意自觉主动地看 许多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贪玩的习性就会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家 长和老师应不时地寻找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加以引导和培养,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才。二、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很多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多是由于学习总是失败,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因此,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恰当地为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并给以切实有效的帮助,这样孩子就能通过努力达到他能够实现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又会激

2、励孩子的继续努力,使他不断进步。三、从小培养注意力儿童不爱学习常与其注意力差有关。课堂教学要求注意力至少保持 20 分钟,有的孩子却只能集中注意几分钟,有许多内容在“开小差”时没听到、没理解,结果成绩差,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进而不爱学习。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孩子天生注意力不集中,这需要家长长期的努力。四、学习强度不可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课后又安排家教和补习,想借此来得到提高孩子成绩的目的,其实这样很容易产生事倍功半的恶果。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已够多,再加上几个小时的额外学习,会超过了其承受能力。这种“课堂- 家庭式”的接力学习往往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新

3、奇感,开始厌倦学习。五、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父母要使孩子热爱学习不贪玩,自己必须勤于读书,努力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父母整天沉迷于麻将、电视、跳舞、应酬中无可自拔,那么要想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不可能的。六、避免家教中的误导家庭教育中父母讲话不慎而产生的错误导向,也是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如果一位家长整天喋喋不休地说; ”你成绩如此差,一定是比别人笨,再努力可能也不会见效了。”这样的话语势必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与进取精神,使孩子不爱学习,变得贪玩。七、为孩子找一个爱学习的好伙伴。同龄人之间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大部分的

4、孩子仿效性极强,只要有一个好的榜样在身边,孩子就会产生希望变好的内在动力,逐渐喜欢学习起来。这种同伴的力量有时甚至比家长的说教、打骂更有功效。改变孩子贪玩的方法很多,但是真正关键的部分掌握在家长和老师手中,只要家长和老师方法得当、态度认真、对孩子给与足够的关心与帮助,相信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就能得到解决。1、是要诚心。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想得到尊重和认可。所以我们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首先要真诚的和孩子交心,得到孩子的认可,得到孩子信任,探到孩子内心深处。尽量对孩子全面了解,假如最了解孩子的不是他的父母,那家长就不是称职的家长。2、要细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捕捉孩子每一个动作,发现孩子每一个

5、动向。并且和孩子相处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言行,身教与言传并重。3、要狠心。定下的制度计划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允许孩子犯错误,但不允许经常犯同样的错误。一但出现这种情 况,不能心慈手软。虽然现代教育不提倡体罚,但有时侯还是管用, 当好话一箩筐大道理一大车还不奏效时就该考虑了。但要有分寸,脸、头是千万打不得,气势要大,下手要轻。最好 的部位是屁股,巴掌、拧都行,既要达到目的,又不能伤害孩子。4、要耐心。小孩子玩性大,自制力差,易反复。教育孩子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静下心来坚持不懈,搞持久战。5、要全心。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老师用心血哺育成长”,的确 如此。其实作为家长,奋斗一生大部分还不是为了孩子,因此为了孩子要尽可能的多在孩子身上下点工夫。只用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身上, 少些应酬,少打圈麻将,少上会网,多留点时间给孩子,你会成功 的.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 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 生消极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过于执著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 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的话都是好话, 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或者盲目地把舶来的心理 教育方法奉为圭臬,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 生命本来的潜能。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