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220857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1.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人教版必修2)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它的延续与历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本课分三目内容,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目“重农抑商”,阐述了此政策的产生及其对明清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第三目“海禁与闭关锁国”,介绍了明清两代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消极影响。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资料和图片,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教学时,要运用一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剖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路

2、设计教学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具有专业术语的特点,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问题情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渊源。(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过程与方法

3、(1)依托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明白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找寻食物,先是采集野果鸟蛋,随后是狩猎,最后才到农耕。农耕又经历了长时期的刀耕火种,到有了适当的农具后,才定居下来,耕种一块固定的田。

4、这种过程,古文字中都留下了痕迹。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开始田地是没有固地形状的,但是,有了犁耙后,便有了整齐的田垄,“田”字正反映了这种情形。在甲骨文的“田”字四周的边界,形状是不定的,而中间的横线直线却一定是直的。后来不同的字形,都简写成“田”字形,四周的“”,代表田地的边界,中间的“十”字,代表了或横或直的田垄。所谓“阡陌纵横”,便是这个形状。这个字形,由甲骨文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问题导入在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请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说明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小结:可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5、是不是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我们这一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推进新课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17土地制度演变这一目。(板书)一、土地制度演变问题情境1:请概述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师生互动: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商周)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板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过程评价:由于

6、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共产主义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就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板书)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材料二六尺为步

7、,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此。汉书食货志农政全书所绘“屋三为井”的示意图问题情境2:阅读以上材料,你得到哪些信息?自主学习1:材料一清楚地表明,西周井田制实际上就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所有的土地都归国王所有。自主学习2:从材料一中可知,井

8、田制与西周分封制是紧密相连的。西周各级统治者正是通过分封制才获得数量不等的土地,然后把受封土地按照一定亩数划分为井田。受田贵族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自由买卖,并要向上级贵族交纳贡赋。从这一角度讲,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自主学习3: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井田制是对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一种形象称呼。从形状看,西周井田制是九田一井,一井又分为一区公田和八区私田。其中八区私田是分给劳动者即奴隶和平民耕种的。一井中田与田之间是沟洫纵横,阡陌交错,类似于一个个的“井”字,故称“井田”。过程评价: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盛行于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渐瓦解了。问题情境3:井田制为什么到春秋时期就退出

9、了历史舞台呢?大家探讨一下。师生互动:思考1: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回答: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考2:直接因素是什么?回答:私田的开垦。思考3: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回答: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瓦解。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思考4:井田制瓦解引来了什么变化?回答: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国有变私有);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地主,奴隶变佃农);方式的变化(由交纳贡赋到交纳地租)。过程评价:土地的个人私有制发展使新兴地主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

10、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开展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板书)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时期特点内容影响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三国时期屯田制军屯、民屯保障军粮供应;使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均田制的出现、发展和瓦解将百姓原有土地作为政府授田;将政府掌握的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农民占有田地有最高限额;百姓须缴

11、纳租税和承担徭役、兵役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荒增多,经济逐渐恢复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以输绢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随着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明朝后期阻碍农业发展土地高度集中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师生互动:边讲解,边填表。过程:(1)从战国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剥削关系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关系。(2)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屯田制和均田制。中国自北魏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度。问题情境4:均田制的实行发挥

12、了什么作用?带来了什么后果?(1)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稳定,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2)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制较前剥削有所减轻。均田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农人数大大增多,保证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均田制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兼并。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过程评价:随着人口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授田的土地越来越少。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授田实际上已不能实行。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后,均

13、田制终于废弛。到唐后期与宋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问题情境5:土地兼并会导致什么样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3)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历史情境剧一位北魏农民与一位唐代农民穿越时空的对话参见备选设计(3)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反映了

14、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了,农民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封建政权稳固的主要前提,那么封建政权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稳定农民这一群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目“重农抑商”(板书)二、“重农抑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718“重农抑商”这一目。思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过程及影响。过渡:如前所述:农民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封建政权稳固的主要前提,因此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问题情境6:下面我们重点来探究一下“重农抑商”政策演变的过程。(1)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

15、的发展,但后来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等现象,危及封建政权统治。(2)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商鞅变法中就有许多“重农抑商”的政策措施。如制止弃农经商;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实行盐铁专卖等。(3)西汉武帝时,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4)明清时期,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问题情境7:“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措施,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分析引导: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过程评价: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秦国通过此政策,经济实力逐步强大,加之商鞅变法的其他措施,终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最终完成统一重任。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一“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