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9217340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各章复习参考(以教材章节顺序为准) 2014、6第一章 绪论 第三章 社会心理的研究方法一、名词1、伦理性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坚持伦理性原则,就要遵守自愿参加原则、接近真实生活原则、有利研究设计原则、事后解说原则、自由终止原则、充足补救原则。2、现象描述性研究:对一定社会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精确描述3、因果关系研究: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是为验证设想的因果联系或假说。4、随机分配:每一位被试被安排到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5、参与观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观察者介入进行直接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

2、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6、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7、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第六、七章 社会认知一、名词1 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 3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4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5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6偏见: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

3、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态度。7投射作用: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的事物上。8印象管理(印象控制):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9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10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对自己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 二、理论、学说和假设1、关于印象形成的若干种解释 (1)加法模式 一个人的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的消极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

4、,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2)平均模式 人的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3)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 (4)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冷酷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与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或附加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酷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人其他特征的评价。2、陆钦斯关于“首因效应”实验 用两段文字材料描绘一个叫吉姆的学生。一段将吉姆描绘成友

5、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的人。另一段文字则将吉姆描绘成呆板,害羞,内向的人。将两段文字材料,以不同方式呈现给被试,考察他们对吉姆的印象。 结果发现,只看外向特征的被试,绝大多数认为吉姆是友好,外向的人。只看内向特征的被试,绝大多数认为吉姆是沉默,内向的人。当两段材料合在一起呈现时,多数被试对吉姆的印象,只根据先出现的第一段材料形成,无论哪段材料放在前面都是如此,第二段材料产生的影响很小。 3、认知的“内隐人格理论”(凯利) 每个人对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理解,人们的各种品质相互联系,只要认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而这种“内隐人格理论”是通过经验途径建立起来的非科学化的观

6、念。因此,当人们以业余心理学家自居,以内隐人格理论为根据去推测人们的品质时,常会出现错误。4、韦纳的归因理论 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成败的原因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二是决定成败的因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当行为原因是稳定的,意味着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行为。而如果是不稳定的,行为预测前景不明。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 5、罗特的归因控制点观点 个人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会有不同倾向的归因,亦即对生活后果的控制力量位置有不同的理解。内控者的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面对失败、困难时能作更艰苦的努力。外控者的控制点在个人这外,是外部控制的,倾

7、向于放弃对生活后果的负责,面对失败、困难时,往往寻求救援,或碰运气,或放弃。6、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这三个维度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构架。 通过考虑以下因素:1区别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2一贯性:即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应是否一致3一致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是否作相同的反应我们对事件进行不同归因。 三、问题1、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分析。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将人们的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 (2)社会特征的信

8、息选择倾向 确定其社会角色,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预测其行为。在无法确定他人社会角色,或他人社会角色共同时,则通过将人们归入一定群体,然后从其所属的群体背景来推知人们的特征。 (3)心里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依据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来对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定向。2、如何理解印象控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哪些比较好的印象管理方法? (1)印象管理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以维持与当前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增强别人对其的好感和接纳性,满足自身的社会赞许需要和控制交往结果需要,同时使交往顺畅进行。 (2)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讨好与自我提升:恭维或抬举他人,适当地自我表现,给予好处。

9、自我提升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或讲述自己的积极事件来使别人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策略。我们必须在讨好和自我提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当的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3、归因过程的偏差主要有哪些? (1)基本归因偏差 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2)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行为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测者则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3)自我服务偏差 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

10、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4、试对各种归因理论比较和评述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与现象学模型(海德)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将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海德的划分方法是开创性的工作,成为归因的基础理论,影响深远,引起了一系列后来的研究。 (2)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3)动机的归因理论(韦纳) 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成败的原因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二是决定成败的因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4)凯利的三维理论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这三个维度分别是

11、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这三个维度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构架。 (5)异常条件聚焦模型(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 人们进行归因时主要借助逆向标准和对照标准来推断。 逆向标准:如果没有这种原因,结果还是否会产生 对照标准:将发生该事件的背景与未发生该事件的背景进行比较第五、十六章 态度一、名词1、态度: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2、态度的指向:态度的方向,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3、睡眠者效应: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 4、理由不充分效应:人们在一种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会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

12、维持自己认知协调。5、过度理由效应 :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6、蹬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 7、低球技术 :在提出的一个小的要求被满足之后,随即提出较大的要求。 8、留面子效应:互惠让步技术。开始时提出一个几乎总是被拒绝的极端要求,接着退回到一个更温和的要求(是要求者一开始预先设计的),激发被要求者做出一个互惠的让步。 9、超限逆反 : 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10、认知失调理论: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当在

13、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各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趋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相互协调一致。二、理论、学说和假设1、自我知觉理论 由贝姆提出。个人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的机制。在态度的自我知觉上,认为在没有外界环境压力时,通常认为我们的行为是表达真实态度的。当存在着明显的外部压力时,会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于外部原因的。 2、李凯特态度量表 李凯特态度量表也叫总加量表。用于进行态度测量。选择了人际关系,各族关系,经济冲突,政治冲突和宗教五个态度范畴分别设计了五个特殊的由一系列陈述性问

14、题组成的问卷。3、投射测验 投射的实质是一种知觉的转移。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测验的方式,通常是给予人们一定的刺激物,让人们据此进行联想,并用口头或书面方式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人们联想的内容,来推测人们的态度与个性。投射测试式的态度测量,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态度测量的方法。 4、凯尔曼“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是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认同是指由于个人的存在与别人或实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反应内化是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不再依赖外在压力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5、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包括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 4 种),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或引进新的认知因素,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三、问题1、构成态度的心理成分有哪些? (1)认知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