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课堂的灵魂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193969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节是课堂的灵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细节是课堂的灵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细节是课堂的灵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细节是课堂的灵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细节是课堂的灵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节是课堂的灵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节是课堂的灵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 节 是 课 堂 的 灵 魂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书笔记 单位:张湾王万岭小学 姓名:毛 宽 裕 这个寒假读了王金洲先生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感受颇深。正如王先生所论述的那样,细节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记得在江苏籍教育家吴非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一个故事,也是说课堂细节的重要性的。那是一次公开课,课文内容是讲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的事情的。当时,一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课本上说李冰父子建造了都江堰,可我在一本课外书中读到一个情况,说李冰其实并没有儿子,所谓的李冰之子只是民间传说而已,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当时,这位讲课的老师回答道:“问题很好,但这个问题今天我不回答,因为在

2、坐的一位听咱们课的专家就来自李冰的家乡,咱们请他来给我们解答好吗。”在众人的掌声中,那位李冰的同乡站起来说:“这位同学,我可以告诉你,李冰当然有儿子,因为李冰父子的雕像就矗立在我们城市的出口,欢迎你有时间到李冰的家乡做客!”专家解答完后,讲课的老师问那名提问的学生:“你懂了吗?”这个学生虽然根本没懂,但似乎也知道在一堂公开课上不应该再纠缠下去,就带着满脸的疑惑说了谢谢,然后坐下了。 我不知道整堂课这位老师上得怎么样,但就从这个小插曲上来看,无疑老师和专家都是失败的。学生的问题,是想搞清楚传说和史实,专家却用李冰父子雕像的存在来证明李冰有儿子。那是不是说,我随便做个雕像立在大街上,就可以证明历史

3、上有这个人物?花果山有孙悟空的雕像,纽约有自由女神的雕像,但这些都是传说,不是史实。而那位老师,不知道是和专家一样糊涂,还是为了照顾专家的面子,居然还问学生“懂不懂”,实在令我觉得难以接受。 这位专家只所以犯这个错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没有换位思考,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心理去体会其问题根本之所在,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所答非所问”的情况。而那位老师,在公开课上面对这样的“跑题”的问题,随机应变地请听课专家回家,本来应变能力是很不错的,如果不是专家出问题,这个是一个处理“课堂危机”的很精彩的个案。然而,面对一个错误的回答,他却缺乏自己的主见,错失了一个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机会。学生能问出这个一个问

4、题,到少说明两点:一、这个学生知识面很广,读书较多;二、这个学生有质疑精神。然而,这个问题本来就是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的,在公开课上,时间更是显得宝贵,这个老师其实不必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只需要赞扬一个该生的质疑精神,并告诉对面对历史和传说,怎样去考证其真伪,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以不打乱课堂的整体进度,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更教给学生做学问的途径,不是很好吗。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早些年,还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课堂应变”这回事,说他有一次上课在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被学生指了出来,气氛很尴尬。但他应变能力强,马上说:“这个字是我

5、故意写错的,就是想看看你们细心不细心。”巧妙在掩饰了过去。当时我对这位老师极为佩服,觉得这真是一位应变能力很强的老师。 然而,事隔多年,当这件事再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又有了两个疑问:一、老师课堂上出错真的是“丢面子”的事儿吗?二、出了错之后,究竟是掩饰过去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好,还是坦然承认,教给学生一种诚实的做人态度更好? 老师不是万能的,在即使你再认真备课,也总难免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我们也许把以把出意外的机率降得很低,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讲台上,说不定那一天,写错字,读错音、算错数这个的问题就会找上门来。丢人吗?难堪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惧怕丢

6、人,就作假掩饰吧,这不是错上加错吗。 所以,当上课堂上出现错误之后,与其用一个低劣的谎言去蒙混过去,不是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做不错是对学生质疑权威精神的一种肯定,更是在身体力行,教给学生诚实的做人态度。更进一步地,当学生看到老师敢于承认错误时,会对这样的老师产生一种信赖感,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给以后的教学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课堂无小事,虽然只是一两个小小的细节,若能准确把握,正确对待,就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王金洲先生的书教会我的,不仅是是书中那50个细节,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课堂的态度,是一种看待教学的视角。把握住这点,这本书便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指路灯,一条导火线,把我们引入课堂教学研究的无限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