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9187803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一)(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宝鸡市2011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硼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

2、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爷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痢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

3、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壬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换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

4、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国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

5、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安贫乐道”是

6、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

7、代表。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

8、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9、。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长、构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高皇帝圣德受命

10、,有天下,尊太上皇,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千石劳徕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上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逆方刺史,复征入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先是,太后姊子卫尉淳于长白言昌陵不可成,下有司议。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钜鹿太守。后上遂封长。哀帝即位,征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赐爵关内侯。明年

11、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室家或谓当:“不可强起受侯印为子孙耶?”当曰:“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为子孙也。”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曰:“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后月余,卒。 (节选自汉书卷七十一)4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 稽:计较B顷之,使行流民幽州 行:视察 C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 建:提出D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日 报

12、:答复 5以下旬子中,全部表明平当深受皇上重用的一组是(3分)( )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 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以冬月,赐爵关内侯 复下公卿议封长 还卧而死,死有余罪 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当年轻时就开始做官并经常得到提拔,因通晓经书而被任命为博士,他论议事务通透英明,每当发生灾情异象,总是引经据典并分析得失。 B丞相韦玄成上奏朝庭停止修建太上皇寝庙园,平当上书反对,并引经据典阐述理由,皇上最终听取了他的奏议,下诏继续修建太上皇寝庙园。 C太后的姐姐的儿子卫尉淳于长说昌陵不可建成,皇上就下诏官员奏议,平当虽然赞同淳

13、于长的观点,但反对策封淳于长因此被贬官。 D平当家中有人主张平当应该接受侯印传给子孙后代,平当向家人说明拒绝受封的理由并上书辞官,皇上安慰他并赐给牛和美酒,要他好好养病。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2)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莎衣【宋】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菡萏:荷花。饶,任凭。

14、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8“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9这首诗的尾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 (1)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2)其西南诸峰, 。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3)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接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定风珠魏继新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