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精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9185419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精品)(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 一般护理常规1-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4-5天行赤眼6-7聚星障8-9凝脂翳10-11瞳神紧小12-13绿风内障14-15园翳内障16-17云雾移晴18-19视瞻昏渺20-21高风雀目22-25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 一般护理常规1.1 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美观,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1.2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1.3 入院介绍(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1.4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

2、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3)若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1.5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1.6 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1.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1.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1.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1)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舌脉、耳部症状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2)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

3、或报告医师。(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1.10 遵医嘱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给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11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1.12 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1.13 根据患者病情,向患者或家属作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1.14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1.15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2 耳疖、耳疮 因情志不遂,过

4、食辛辣致火热内生:或感受风热之邪,邪热搏结耳窍:或不当挖耳,损伤耳窍,风热邪毒侵袭所致。耳疖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主要临床表现;耳疮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外耳道,于肝、肾有关。外耳道炎可参照本病护理。2.1 护理评估(1)挖耳、污水入耳、耳流脓史。(2)耳痛及伴随症状。(3)有无恶寒、发热等。(4)心理社会状况。(5)辩证:风热邪毒证、肝胆湿热证、血虚失养证。2.2 护理要点2.1 一般护理(1)按中医耳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发热、疼痛者,卧床休息,避免患耳受压。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患耳疼痛性质、程度及流出物的量、色、质或伴随的全身

5、症状。(2)观察患者听力、耳前淋巴结、疼痛等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2.3 给药护理(1)根据用药的类别、途径、药量、时间等,严格按医嘱执行。(2)中药汤剂宜微凉服。2.4 饮食护理(1)病情加重时宜进流质或软食,以免咀嚼硬物时耳痛加剧。(2)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3)忌食辛辣、焦躁之品。2.5 情志护理 消除紧张,稳定情绪,心情舒畅,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6 临证(症)施护(1)初期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中药外敷。(2)耳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以止痛药。(3)耳疖破溃者,消除脓液,遵医嘱用中药换药。2.3 健康指导(1)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2)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

6、耳,应外耳道口朝下,同侧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或用棉签拭干。(3)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疖肿成脓溃破,或患有脓耳者,应及时治疗,以免脓液长期浸渍耳道为病。(4)有脓液者,睡眠时患耳应朝下,以利于脓液排出。(5)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防火热、湿热内薀,加重病情。3 耳鸣、耳聋 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拢耳窍;瘀血、痰饮蒙蔽清窍;或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以耳内鸣响、耳聋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内耳,于肝、肾有关。神经性耳聋或耳鸣、药物中毒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可参照本病护理。3.1 护理评估(1)耳部外伤史、爆震史、耳毒行药物用药史、耳流脓史。(2)起病状况,音调高低,是否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3)睡眠、

7、生活、工作情况。(4)有无听力下降。(5)心理社会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6)辩证:肝火上扰证、气滞血瘀证、肾精亏损证、气血亏虚证。3.2 护理要点2.1 一般护理 按中医耳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患者血压、舌脉及二便的变化。(2)观察患者耳鸣音调、声音大小、耳聋程度等变化。(3)观察患者有无恶寒、发热、头痛、眩晕等症状。2.3 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服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2.4 饮食护理(1)肝火上扰者,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2)肾精亏损者,多食补肾益精之品。(3)脾胃虚弱患者,宜食健脾祛湿之品,忌食辛辣燥热之鱼腥之品。禁烟

8、酒及刺激性饮料。2.5 情志护理 对慰患者,避免过度忧郁与恼怒,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6 临证(症)施护(1)对肝火上扰引起的头痛眩晕,遵医嘱针刺。(2)耳鸣影响睡眠者,嘱患者用手摩擦两足涌泉穴,直至发热,促进睡眠。(3)睡前用热水泡脚,可起到耳部气血流通的作用,以减轻耳鸣。3.3 健康指导(1)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严密监测听力的变化。(2)怡情养性,保持心情舒畅。(3)避免噪声刺激。(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5)饮食有节,忌生冷、辛辣食物。4 耳眩晕 因邪犯内耳,或脏腑虚弱,内耳失养所致。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内耳,与肝、肾有关。洱源性眩晕(梅尼埃病)可参照

9、本病护理。4.1 护理评估(1)发作史,有无药物中毒史,近期有无感冒史。(2)眩晕及伴随症状。(3)心理社会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4)辩证:肾阴亏虚证、气血亏虚证、肾阳亏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4.2 护理要点2.1 一般护理(1)按中医耳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发作减少头颈部活动,取舒适的体位,闭目静卧养神。(3)肝阳上亢,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慢起立,防突发眩晕而跌倒。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注意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时的自我感觉和其他症状。(2)观察患者有无眼球震颤和类型,以及神志、面色、表情、色脉等。(3)出现恶心呕吐严重、眩晕反应剧烈并血压下降时,

10、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4)肝阳上亢引起头痛、目赤、血压急剧升高的患者,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2.3 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分服,掌握适宜的温度。(2)滋阴补肾、填精补肾的中药汤剂宜空腹温服,并掌握少量多次分服的原则。(3)肝阳上亢者,其平肝熄风、滋阴潜阳的中药汤剂宜凉服。(4)痰浊中阻者,其燥湿化痰、祛痰熄风、健脾益气的中药汤剂宜温服。呕吐时暂停服药,呕吐缓解后宜少量多次分服。2.4 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腻、生冷、辛辣、烧烤等物。限制饮水,以低盐饮食为宜。(2)眩晕发作时不宜进食,防止呕吐物呛入食道,忌食辛辣之品,禁烟、酒。(3)气血亏虚证,宜进食高热量、富营养之物。

11、2.5 情志护理(1)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2)内耳手术者,需对患者解释手术的要求及目的,取得其合作;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2.6 临证(症)施护(1)气血亏虚、肾阳亏虚者,宜温暖;肢体不温时,给予热水袋保暖。(2)每晚睡前用温热水浸泡双脚半小时后,搓涌泉穴。4.3 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在眩晕缓解阶段,进行适当休息锻炼。(2)加强自我保护,眩晕发作时减少头颈部活动,以免发生意外。(3)忌食过咸及刺激性之物,戒烟、酒、浓茶等。(4)避免风邪外感,定期门诊复查。(5)如发生一侧性头痛或偏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血压升高、视力改变、呕吐时,及时就医。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5.1 病室环境(1)病

12、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5.2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房,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5.3 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5.4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3)若体温37.5C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4)若体温39C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

13、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5.5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5.6 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5.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5.8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5.9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5.10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5.11定时巡视病房。(1)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舌脉,鼻部的皮肤颜色,鼻道是否通畅,观察鼻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量。(2)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渍、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5.12遵医嘱指导患者正

14、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药效及反应,并做好记录。5.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5.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5.15做好出院指导,征求患者意见。6 鼻槁 因津液不能上濡鼻窍所致。以鼻中干燥、黏膜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鼻黏膜,与肺、脾关系密切。萎缩性鼻炎可参照本病护理。6.1 护理评估(1)有无有害粉尘、气体的长期刺激史。(2)鼻腔症状。(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燥邪外犯证、肺阴亏虚证、肺脾气虚证。6.2 护理要点2.1 一般护理 按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鼻窍的糜烂和干燥程度,结痂的多少、颜色,鼻涕的颜色及气味等。(2)观察头痛的部位及程度、病程长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