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489171199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卷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

2、展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艺术”都只是“技术”的一种别称。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是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现象。从此,艺术不再是一般的技术,它与美、审美之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内在关联,对普罗大众而言,艺术仿佛成为一个神秘的领域。然而,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并不意味着艺术与技术的完全脱节,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技术的进步总能带来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并由此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巨大变革。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创作与演绎都越来越依赖技术,艺术在脱离技术过程中获得的神秘魅力,似乎就在不断上涨的技术大潮中渐渐褪去了。于是,在艺术观念的这一嬗变过程中,一个悖论就出现了:艺术的独立

3、发展,始于对技术性因素的摆脱;艺术的继续发展,却又高度依赖技术性因素的不断进步。前者告诉我们艺术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存在本质差异,后者却揭示了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性因素与技术性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艺术具有非技术的属性,但这种非技术属性的获得又离不开技术性因素的支撑。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客观存在的现象,引起了古往今来众多艺术理论家的浓厚兴趣。先秦时期,庄周借庖丁之口说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技之辨”因此成为艺术理论史上一个常辩常新的话题。“进乎技”指的是“超越”而不是抛弃技术,道是通过技达到的一种更高的追求。道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性因素,技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因素,二者

4、完美融合,形成了质感与境界并存的艺术存在方式。北宋的苏轼已经明确认识到了艺术的存在方式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不同的维度。“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离不开琴以及琴的制作技术,更离不开琴乐的演奏技术。琴的制作与演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技术,前者客观而后者主观。20世纪早期的王国维先生也曾专门论及艺术的主客观因素:“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这里谈到的意偏于主观,境偏于客观,二者结合构成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20世纪的西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法国的杜夫海纳明确区分了客观的“艺术事实”和主观的“审美知

5、觉”,认为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他还进一步将“艺术事实”区分为“物质质料”和“艺术质料”,从而也为后人将艺术活动中的技术性因素区分为物质性的和艺术性的两种不同类型提供了理论基础。艺术发展史已经证明,艺术活动中无论是主观的艺术性因素,还是客观的物质性因素,以及兼具物质性与艺术性的技术因素的发展,都会对艺术的存在方式产生极为重要且非常明显的影响。物质性的技术因素体现为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各种器具和材料的技术革新,比如画笔、颜料,或者琴弦、管材等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对艺术创作或者演出行为的影响;艺术性的技术因素体现为创作或者演出技术的提高对艺术表现质量的提升,如此等等。然而,这一切都

6、伴随着19世纪以来各种现代科技,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显得越来越难以理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的出现和迭代成为可能,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还需要借助技术存在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也都是技术;但似乎也是否定的;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已经不再需要根据杜夫海纳的理论区分出的物质性或者艺术性的技术,一切都可以由电脑软件搞定了。于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方式,在完成了另一次迥异于此前时代的嬗变的同时,却也向我们昭示了另一种悖论:当代艺术与技术之间的依存关系似乎更为深刻,深刻到人们越来越迷惑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代艺术的存在而言,究竟是技术性因素、

7、还是艺术性因素更为关键呢?一方面,似乎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人人便都能成为艺术家,而那些没有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家们,则与这个时代的艺术圈子渐行渐远;另一方面,熟练掌握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工程师们,却又因艺术素材的缺乏和审美能力的不足而不得不求助于艺术家们,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很显然,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形式中,AI技术使得各种传统艺术中的技术性因素被迅速边缘化,而亘古不变的艺术性因素却在这波数字化大潮中愈发不可替代。AI技术不具备艺术创意能力,因而无法自觉赋予其作品精神力量。是否具有精神性力量,这一点对艺术创造活动而言,恰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属性。立足时代潮头,回望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

8、,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更新迭代,艺术的存在方式也随之不断变迁,直至似乎已经淹没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大潮中;与此同时,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虽然愈发模糊,但二者之间却始终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界限。由此可知,虽然艺术赖以存在的技术不断更新,但属于艺术的本质属性却历久弥新、颠扑不灭。(摘编自高迎刚、李成蹊祛魅与存真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存在方式探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脱离技术后,与美和审美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B. “道技之辨”涉及艺术中的主客观两方面,这一话题并不过时。C. 艺术活动包含技术因素,而技术因素兼具物质性与艺术性。D.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

9、艺术彼此交融,相互依赖、促进,共同提高。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宣纸的发明,丰富了书画媒介,为书画艺术的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B. 普通民众在抖音上自主创作视频,说明技术能降低艺术准入门槛。C. 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加强与艺术院校的合作,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D. Sora(AI软件)能根据文字自动作画,这表明其已具备文艺独创能力。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A. 艺术不只是技艺,更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表达。B. 科学与艺术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它们没有国界。C.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D.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10、,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存在方式与技术的关系。5. 根据材料内容,梳理艺术观念经历了哪几次嬗变。【答案】1. D 2. D 3. A 4. 艺术存在方式必须依托一定的技术;技术的发展会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革新;无论艺术存在方式如何变化,技术都不能替代艺术本身。 5. 艺术只是技术的别称,没有发展成独立门类;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美与审美因素加强;艺术与技术的边界愈发模糊,艺术的本原属性显得更加重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相互依赖、促进,共同提高”错误,原文说的是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

11、进行判断的能力。D.“这表明其已具备文艺独创能力”错误,Sora(AI软件)作画“根据文字”,恰恰说明它不具备文艺独创能力。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六段的观点是:艺术的存在方式会随着技术而改变,但艺术的本质属性是精神的,更加重要。强调的是艺术中技术和本质属性的关系。只有A符合,其它三项均为阐述二者的关系。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创作与演绎都越来越依赖技术”可概括为:艺术存在方式必须依托一定的技术;依据“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技术的进步总能带来艺术的跨越式发展,并由此带来艺术

12、存在方式的巨大变革”可概括为:技术的发展会带来艺术存在方式的革新;文章最后说伴随着技术性因素的更新迭代,艺术的存在方式也随之不断变迁,但虽然艺术赖以存在的技术不断更新,但属于艺术的本质属性却历久弥新、颠扑不灭。艺术的本质属性不灭就说明无论艺术存在方式如何变化,技术都不能替代艺术本身。【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艺术都只是“技术”的一种别称”可概括为:艺术只是技术的别称,没有发展成独立门类。依据“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是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现象。从此,艺术不再是一般的技术,它与美、审美之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内在关

13、联”可概括为:艺术从技术中剥离出来,美与审美因素加强;依据“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界限虽然愈发模糊但属于艺术的本质属性却历久弥新、颠扑不灭”可概括为:艺术与技术的边界愈发模糊,艺术的本原属性显得更加重要。(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常二爷的生活是最有规律的,而且这规律是保持得那么久,倒好像他是大自然的一个钟摆,老那么有规律的摆动,永远不倦怠与停顿。因此,他虽然已经六十多岁,可是他自己似乎倒不觉得老迈;他的年纪仿佛专为给别人看的,像一座大钟那样给人们报告时间。因此,虽然他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一升火就像砖窑似的屋子,穿的是破旧的衣裳,可是他

14、,自青年到老年,老那么活泼结实,直像刚挖出来的一个红萝卜,虽然带着泥土,而鲜伶伶的可爱。每到元旦,他在夜半就迎了神,祭了祖,而后吃不知多少真正小磨香油拌的素馅饺子他的那点猪肉必须留到大年初二祭完财神,才作一顿元宝汤的。吃过了素馅饺子,他必须熬一通夜。他不赌钱,也没有别的事情,但是他必须熬夜,为是教灶上老有火亮,贴在壁上的灶王爷面前老烧着一线高香。这是他的宗教。他并不信灶王爷与财神爷真有什么灵应,但是他愿屋中有点光亮与温暖。他买不起鞭炮,与成斤的大红烛,他只用一线高香与灶中的柴炭,迎接新年,希望新年与他的心地全是光明的。后半夜,他发困的时候,他会出去看一看天上的星;经凉风儿一吹,他便又有了精神。

15、进来,他抓一把专为过年预备的铁蚕豆,把它们嚼得嘣嘣的响。他并不一定爱吃那些豆子,可是真满意自己的牙齿。天一亮,他勒一勒腰带,顺着小道儿去“逛”大钟寺。没有人这么早来逛庙,他自己也并不希望看见什么豆汁摊子,大糖葫芦,沙雁,风车与那些红男绿女。他只是为走这么几里地,看一眼那座古寺;只要那座庙还存在,世界仿佛就并没改了样,而他感到安全。看见了庙门,他便折回来,沿路去向亲戚朋友拜年。到十点钟左右,他回到家,吃点东西,便睡一个大觉。大年初二,很早的祭了财神,吃两三大碗馄饨,他便进城去拜年。今年,他可是并没有到大钟寺去,也没到城里来拜年。他的世界变了,变得一点头脑也摸不着。夜里,远处老有枪声,有时候还打炮

16、。他不知道是谁打谁,而心里老放不下去。像受了惊吓的小儿似的,睡着睡着他就猛的一下子吓醒。有的时候,他的和邻居的狗都拚命的叫,叫得使人心里发颤。第二天,有人告诉他:夜里又过兵来着!什么兵?是我们的,还是敌人的?没人知道。假若夜里睡不消停,白天他心里也不踏实。谣言很多。尽管他的门前是那么安静,可是只要过来一辆大车或一个行人,便带来一片谣言。有的说北苑来了多少敌兵,有的说西苑正修飞机场,有的说敌兵要抓几千名伕子,有的说沿着他门前的大道要修公路。抓伕?他的儿子正年轻力壮啊!他得设法把儿子藏起去。修公路?他的几亩田正在大道边上;不要多,只占去他二亩,他就受不了!他决定不能离开家门一步,他须黑天白日盯着他的儿子与田地!还有人说: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