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489171197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

2、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然而,到了晚明时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奇人李贽虽然提出了“出类而无益谓之奇”“不合于中庸谓之奇”等相关命题,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整体而言,李贽主张以一种更为圆融的视角实现常奇之间的相互转化,由此也实现了常奇地位的基本平等。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因为淡化了常与奇背后的正统、异端内涵,圣人、君子等概念在李贽那里不再具

3、备天然的崇高性。到了公安派,公安三袁与江盈科继承了李贽关于常奇观念、常奇关系的思考,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更加细密、更加体系化,并进一步运用到文人人格、文学审美等诸多领域中。在人格领域中,他们欣赏遗世独立的宗教奇人、经世致用的豪杰之士、骨趣兼备的文人才士,但究其本质,这种欣赏都源于一种对这些人物独立人格与超常才华的钦佩。竟陵派虽然也推崇奇人,但和公安派赋予奇人以狂者本色不同,竟陵派的奇人更多具有一种狷者的特点。这表现在奇人在钟惺、谭元春的笔下往往具有严冷的性格底色、深细的性格特征、深厚的道德修养与好古的学术追求,而奇人的生活环境也以幽静为主。在晚明文言小说领域,由于许多著作大量记录神怪异事,这和传统

4、“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传统观念形成了一种矛盾与张力,为了消解这种文化压力,晚明文人对“奇”的生成与存在、“奇”的独特功能等进行了颇成体系的言说。他们或将“奇”视作“常之变”或“理之变”的结果,或将“奇”视作偏于主观的感觉性概念,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认为“奇”在这个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迂儒不能囿于自我的有限认知而对未知未见之“奇”轻易加以否定。为了论证“奇”的言说合理性,晚明人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进行了诸多富有新意的解释,这种解释并非一种“我注六经”式的客观训诂,而是一种渗透着强烈主观意图的“六经注我”式的言说。整体而言,晚明文言小说之“奇”可以分为志怪之奇、野史之奇、博物之奇三大类,在对不同类

5、别之“奇”的分析评论中,晚明文人发掘出了“奇”的劝诫教化功能、“奇”的补史功能以及“奇”对于“正味”的补充平衡功能。“奇”以“常”为体系确立了自我的存在位置,另一方面又以“常”为中心明确了自我的价值与功能,由此在“奇”与“常”之间形成了一种辅助、互补的共生关系。在晚明白话小说领域,出现了家喻户晓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而水浒传进入“四大奇书”这一行列的曲折历程也透露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时候,人们将水浒传视作“奇书”其实更多是一种戏谑之论,到了李贽、袁宏道那里,开始以“童心说”为依据将水浒传与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相提并论,这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浒传的文化地位,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这

6、些异端文人进行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说,“四大奇书”称号的确立,呈现出文化领域中俗文学的地位日益上移并逐渐与传统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文化历程。如果对诗文、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等领域中的“奇”观念进行一种高度的提炼与概括,不难发现诸体文学中的“奇”依然存在着一种共通性。“奇人”往往想要和世俗世界中的凡夫俗子拉开距离,而“奇书”也往往要同平庸凡俗的平平之作划清界限。无论是李贽、袁宏道对于“奇人”的论述,还是金圣叹对于“才子奇书”的言说,都建立在文人独立人格、卓越才能、非凡才华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在诗文领域还是在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领域,“奇”都以突破现有秩序为目标,但最终又都回归到了“常

7、”的路径上来。如公安派后期文学理论中的反思与转变,如竟陵派对于儒家道德与古代诗学传统的强调与复归,如小说戏曲作家对于“常中出奇”观念教化意义的赋予等等,都体现出这一特征。一方面,文人在求奇的过程中往往以异端、奇人自居,充分表现出自我和主流文人、主流文化的不同点与特殊性。但另一方面,时间久了以后,他们发现要实现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最大化,最终还是要回到主流的文化秩序中来。最终,“奇”和“常”在激烈的碰撞、交锋之后,往往会形成一种相互妥协、相互平衡的微妙关系。(摘编自陈刚奇观念与晚明文学研究)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贽提出的“出类而无益谓之奇”等有关“奇”的内涵

8、的相关命题,来源于佛教思想及阳明心学、左派王学。B. 晚明文人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儒家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以论证有关“奇”言说的合理性。C. 水浒传最终成为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在其文化地位提升的过程中,李贽、袁宏道发挥了重要作用。D. 李贽、袁宏道有关“奇人”的论述,金圣叹对于“才子奇书”的言说,可以表现出他们有超越普通之人、平常之书的思想。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奇”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晚明奇观念的变化开始于诗文领域,是因为诗文在古代长期居于文学样式的主体位置。B. 作为晚明“奇”观念转变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李贽所具有的文化姿态、思维

9、方式在当时都显得与众不同。C. 公安三袁、江盈科在继承前人有关观念、思考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文人人格、文学审美等领域,引领了追求道德修养与古代学术的风尚。D. 晚明文人带着一种强烈的主观目的,将文言小说之“奇”分为志怪、野史、博物三大类型,并挖掘出“奇”的多方面功能。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论“奇观念”的一项是( )A. 西游记既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同时又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B. 封神演义以真实历史支撑思想框架,创作的哪吒闹海、混元金斗等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C. 百战奇略从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D. 牡丹亭戏剧写了杜丽娘死后化

10、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的故事。4. 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述“奇”“常”时,涉及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论述较全面,还使用了引用、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说服力。B. 文章在论述“公安派”与“竟陵派”对“奇人”的理解时,使用了对比论证,使表达的观点鲜明。C. “虽然但”“整体而言”“往往”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使文章表述更准确。D. 文章在论述“奇观念与晚明文学”这一论题时,既着眼于古代,又适当结合当下文学现状,有针对性。5.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常”与“奇”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请结合背后原因作

11、简要概括。【答案】1. A 2. B 3. C 4. D 5. 先秦到宋元时期,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常”基本居于主导地位,“奇”作为附庸,处于次要地位。到了晚明时期,李贽等文人对“奇”观念的思考、讨论,促进了“奇”地位的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在与主流文化的对话中分庭抗礼。后来晚明文人发现要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还要回到主流文化秩序之中,此时“奇”与“常”形成互相妥协、相互平衡的状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相关命题,来源于”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

12、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因为诗文在古代长期居于文学样式的主体位置”错误。文章只是提出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但并没有说到原因。C.“引领了追求道德修养与古代学术的风尚”错误。原文中“深厚的道德修养与好古的学术追求”是竟陵派的特点。D.文中并未说明是晚明文人对文言小说进行三大类型的分类的;“带着一种强烈的主观目的,将文言小说”逻辑关系错误,文中只是在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进行富有新意的解释时提到了“渗透着强烈主观意图的六经注式的言说”。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奇观念”代表的事不同于“常”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奇”以突破现

13、有秩序为目标,在文学中表现为“奇人”“奇事”等等。C.不具备题干中“奇观念”的特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的能力。D.“又适当结合当下文学现状,有针对性”错误。文章没有结合当下文学现状对“奇”进行分析。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可知,先秦到宋元时期,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常”基本居于主导地位,“奇”作为附庸,处于次要地位。由原文“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到了公安派,公安三袁与江

14、盈科继承了李贽关于常奇观念、常奇关系的思考,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更加细密、更加体系化,并进一步运用到文人人格、文学审美等诸多领域中”“奇以常为体系确立了自我的存在位置由此在奇与常之间形成了一种辅助、互补的共生关系”可知,到了晚明时期,李贽等文人对“奇”观念的思考、讨论,促进了“奇”地位的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在与主流文化的对话中分庭抗礼。由原文“他们发现要实现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最大化,最终还是要回到主流的文化秩序中来。最终,奇和常在激烈的碰撞、交锋之后,往往会形成一种相互妥协、相互平衡的微妙关系”可知,后来晚明文人发现要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还要回到主流文化秩序之中,此时“奇”与“常”形成互相妥协、相

15、互平衡的状态。(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石子船沈从文在名叫康村的河岸边停下了空篷船一只。村中产石,把石块运到市去,这石便成为绅士们晚饭后散步的光滑的街道了。在街上,散步的人,身穿柔软衣服,态度从容,然而是没有一种人能从这坚硬闪光的石路上,想到这街石的来处的。产石的康村,每天总有若干较他种船只显得笨重的石子船泊岸。船到了,换了回票,就又动手装石子。凡是来到这里的石子船,船上大致是这样人数:一个艄公,驶行时,管舵,船停了,守船,这是主人的事。一个拦头,驶行时,照料前面碰头,用篙点,避开危险,下碇时,把锚推下水去,抵岸时,系缆绳,用风致不同的式样打缆绳结。此外是散弟兄。散弟兄三个或五个,所做的事是收拾舱面一切,放篷时放篷,摇橹时摇橹,船停到康村了,从山上运石子上船。一船的行动,生财的支配,皆为船主的事。至于散伙诸人,只吃粗糙的饭,做枯燥的事,有了钱就赌博,在一点点数目上作着勇敢的牺牲,船开动了,为了抵地后可以得一顿肉吃,就格外诚心地盼望早到,间或还做着极其可笑的梦,水面上风清月白时,忘了日晒雨淋的苦,就唱着简单的歌,安慰着自己生活的凄凉而已。这船在河上已走过六十余次了。因为契约的签订,所以这船也如其他人所有的石子船一样,船主不能尽在时间耽误上担负权利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