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16317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天津市高考历史专题12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专题12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5江苏南京一模)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国共产党成员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代表,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代表。这一举措()A.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制度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2.(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其中毛泽东同志1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A.政党和政府的不同B.根本政

2、治制度的确立C.执政理念的更新D.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3.(2015河北邯郸一模)对19501956年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的原因解读,准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4.(2015山东济南一模)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3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家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朝鲜战争的冲击C.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3、的影响5.(2015江苏南京二模)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该图示()A.体现了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B.表明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C.揭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本质要求D.罗列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7.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 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 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

4、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8.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但1950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C.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

5、接受9.(2015山东济宁一模)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就20世纪70年代来看,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双方()A.合作发展经济B.合作遏制欧洲C.合作对抗苏联D.合作牵制日本10.(2015安徽桐城一模)吴明瑜回忆道:“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是为了()A.加强国防力量B.提高国际地位C.建立科研体系D.服务生产发展11.(2015四川德阳二模)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

6、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12.(2015山东德州一模)下图是中国电影图志目录的一部分。该目录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初创时期(1949年10月至1952年)(一)创建新中国的国营电影事业(二)过渡时期的私营电影A.多种电影体制并存B.模仿苏联电影的管理体制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创作繁荣D.

7、国家鼓励国营电影发展,限制和取消私营电影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

8、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

9、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原因。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501938年各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年份国家175018001830186018801900191319281938英国1.94.39.519.922.918.513.69.910.7美国0.10.82.47.214.723.632.039.331.4法国4.04.25.27.9

10、7.86.86.16.04.4俄国(苏联)5.05.65.67.07.68.88.25.39.0材料二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中国的人口每年以数以千万计的高速度增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的农民,其人均产值低得可怕20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受到过许多干扰。中国的工业要想腾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长期的安定和巨额的投资。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指出18601938年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001953年中国的发展主要受到了哪些干扰。(3)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

11、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结果怎样?(4)“中国的工业要想腾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长期的安定和巨额的投资。”1978年后,中国为了解决巨额的投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请概括中国对外开放采取的措施。12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1.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宪法起草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及其他人士组成,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C项。2.B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而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主席。由此,可知两个时期“主席”的含义不同主

12、要是基于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政党和政府的区别无关,A项错误,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理念没有变化,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C项错误。1956年,新中国的所有制性质才发生根本变化,D项错误。3.C解析:分析图表,可知社会主义工业比重上升,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工业消失,这说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C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排除A项。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D项。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朝鲜战争的冲击、

13、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自己“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限制等,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能限制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5.C解析:根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柬埔寨、苏联、英国、越南等国外交官员,可以判断此次会议为日内瓦会议,故选C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参与国中没有殖民主义国家,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参与国为亚非拉国家,排除B项。周恩来没有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排除D项。6.A解析: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实现了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的转变,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且公有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故A项正确。农民作为劳动者,在生产中

14、的地位没有变化,B项错误。人民公社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成功的探索,D项错误。7.C解析:为缓解“三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城市供应紧张,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中央从1961年初开始调整全国城镇化政策,动员城市部分职工及其家属到农村务农,因此出现材料中“逆城市化”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8.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封锁、敌视、孤立的政策,但资本主义阵营中很多国家从国家利益出发,与中国建立不同层次的外交关系,这说明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得人心,并不断遭受挫折,故B项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两极格局形成,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A项表述不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追随美国,故C项不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D项。9.C解析: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多的是从政治利益出发,A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与欧洲无关,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需要借助中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同时,中苏关系紧张,中国也需要拉拢美国,因此两国关系改善可以合作对抗苏联,故C项正确。两国关系改善与日本无关,D项错误。10.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出于战备考虑”,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战略”旨在发展与军事相关的技术,提高我国的国防力量,A项正确。11.B解析:1956年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